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少年强中国强 体育强中国强——青少年体育开创新局面 迎来新发展

少年强中国强 体育强中国强——青少年体育开创新局面 迎来新发展

少年强中国强 体育强中国强——青少年体育开创新局面 迎来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是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青少年体育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迎来新发展。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8个方面37条内容谋划了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对深化体育和教育改革,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坚持以深化体教融合为主线,围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两大任务,巩固和拓展学校、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构建和完善健康促进、青训、竞赛三大体系,持续深化改革,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深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37项举措。推动实施两年多来,各地深入贯彻,积极探索,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

国家体育总局建立健全落实工作机制,成立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把体教融合列入“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作为体育战线长期重大任务持续落实。

体校是体育部门的重要阵地,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才摇篮。从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来看,各级各类体校依然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阵地。在深化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要始终坚持发展壮大社会体育俱乐部,引导学校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同时牢牢把握体校主阵地,抓好自身建设。

体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体育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至关重要。不仅仅是教会他们一项运动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

“双减”助推俱乐部进校园

2021年,“双减”一词出现,乘“双减”东风,深入贯彻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让体育一时间成为了社会、学校、家长关注的话题,也从放学之后“学”什么变成放学之后“玩”什么。很多地方积极推动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康成长。

近年来,体育进校园、“双减”政策出台,让体育社会组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打开学校的大门,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走进校园,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是很多学校一直以来的希望,但是校园安全、俱乐部水平、教练能力、教学质量等也成为很多人的“顾虑”。2021年,体育总局先后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体育培训的意见》等文件,针对体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标准,规范培训行为,为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进校开展服务奠定基础。

专家表示,相关文件的出台有助于推进社会力量真正地走进校园。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肖林鹏认为,国家“双减”政策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这一点对那些有过课外体育培训市场检验的社会力量而言,他们在体育培训课程方面往往具有自身特色与成功经验,课外体育培训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强项。社会力量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弥补校园体育活动的不足。他认为,随着国家对体育培训机构的资质认证、经营许可、教练员认证等方面要求的提高,以前体育培训行业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会发生改变,相关政策有助于让培训机构在教学产品、教学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随着《规范》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课外体育培训组织重视,学校有标准可以参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培训机构也可以按标准提高自己的水平,更好地满足“进入”学校的要求,家长也吃了“定心丸”,能够放心地让孩子参与体育培训和活动。

上一篇: 教育专家朱慕菊:培养孩子的关键社会能力,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下一篇: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体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