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兴致所至,研究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型连环杀手,今天又用了半天时间把《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这本书看完,加之今早有朋友和我诉说身边的残忍割喉杀人案件,嗯,我觉得我有冲动快速分享一些有关反社会人格障碍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核心对策
如果我们能够识别出对方是反社会人格障碍,或是未构成障碍,但明显具有相应的特质,需要怎么办?我想书中提出的这13条对策可能会帮上忙,我提炼分享如下:
1.坚定地认清某些人的确没有良知。——“放弃幻想”
2.做判断要依靠自己的直觉而非对方的身份地位。——“重视直觉”
3.建立新关系时,用“事不过三”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事不过三”
4.质疑权威。——“避免盲从”
5.提防马屁。——“看穿图谋”
6.区分尊敬和恐惧。——“怕是信号”
7.不要卷入他们的游戏。——“恕不奉陪”
8.最好的方式是回避,拒绝接触和沟通。——“切断联系”
9.质疑自己泛滥的同情心和骨子里的彬彬有礼。——“忌滥好人”
10.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不做弥补。——“沉没成本”
11.不要帮反社会人格者隐藏其真实人格。——“如实反映”
12.捍卫自己的心智,变态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有良知。——“阳光心态”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自我建设”
美国诗人、思想家爱默生说过的一句话“失去一个人有很多方式,而死亡是其中最慈悲的一种。”什么意思呢?我理解就是当我们断绝一段曾经深陷的和反社会人格者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心理切断,让对方彻底从我们内心“失去”和“死亡”,这一点有时会很艰难,因为被伤害者可能一生都会沉没于极深的创伤中,要善于自救,也要勇敢求救!
二、竹读心语
反社会人格者主要是基因决定的,后天环境也很重要,毕竟后者影响基因的表达。如果我们自己或是我们的孩子携带这种基因,就需要营造环境来让基因表达到建设性的地方,反社会人格者的禀赋如果用好,可以对社会无害而有利,最低限度不要让这种基因因为环境的叠加和事件的激发彻底表达为“魔鬼”。从悲悯的视角出发,或许“魔鬼”也会往好的方向进化,但我们毕竟要知道在人生几十年这种超短程进化过程中,基因决定了变化将会极其有限。
“良知”(基于情感依附的义务感)其实不是“知”,它的内核是一种情感,而不是停留在认知层面或是行为模仿的层面。我们因为具有良知,在伤害别人时会感到内疚和痛苦,所以我们是“亲社会"的,不必为我们的“自责”而自责,这是拥有良知的标志,需要认可和欣赏自己!
“良知”不同于“超我”。二者有联系,超我有利于发展良知,但超我也可以是早期经验导致的扭曲和失衡的心理结构。我们需要终生认可、支持、活出我们的“良知”,同时调整“超我”到合适、健康的水准,这是两回事。
反社会人格者有其“非凡魅力”,但稍微留意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肤浅”。他们的魅力包括外表、才华,也包括他们天生的“唯我独尊”“风流成性”“甜言蜜语”“善于伪装”,但他们这些有一个共同点便于我们识别,那就是“肤浅”,完全不具备共情能力和爱的能力,又哪来真正的深情?没有就是没有,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情感能力,是基因和大脑结构和功能决定的。还有一点鉴别方式,如果对方非常善于反复“装可怜”,博取同情,就必须警觉,毕竟长期欺骗和剥削别人最需要的就是获得原谅的技能,但需要明确,这一切都只是伪装,真正在乎你的人绝对不会让你一次又一次受伤害,他或她的良知根本就不会允许,有良知者的情感会更加真挚和深沉。
要走“创伤后成长”的道路。作者在25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生涯中接触大量被混迹人海的反社会人格者伤害的来访者,他们有可能终生陷在深深的创伤中难以自拔,如果我们可以更好辨识反社会人格者,及时干脆地摆脱,我们的人生就完全不同,而另一方面,“创伤后成长”也是特别有意义的议题,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如何被反社会人格者“钩住”的,我们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和需要提升之处?我们的情感有哪些薄弱有“漏”的环节需要好好疗愈?我们自身有怎样的人际模式和行为惯性?……这些将是反社会人格者给我们上的最佳一课,我们完全可以穿越和利用创伤,变得更加豁达和智慧,继续自己无限可能性的美好人生!
接纳反社会人格现象的现实存在,改变心态并提升应对策略。反社会人格者的本质是祸害和利用他人,也是老天赏饭,他们的基因有助个体生存;而亲社会人格者的本质是共情和帮助他人,他们同样是物竞天择的赢家,他们的基因有利于种群的延续。我们可以选择忠诚地成为亲社会人格者度过一生,学会鉴别并远离反社会人格者,在大自然的进化游戏中投上自己微不足道但弥足珍贵的一票!
三、书籍掠影
关于作者
玛莎·斯托特,是美国知名的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经在全球最好的精神病医院——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接受专业训练。专业的教育背景和长期的工作经历,让她对精神反常现象洞若观火,大量的临床验证,又让她对精神病患者又心怀悲悯。
关于本书
在《当良知沉睡》这本书中,玛莎·斯托特用大量例证揭示了良知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反社会人格者的心理因素和日常表现,告诫读者警惕潜藏在身边的危险。这本书还是很有深度的,最后讨论到进化论、良知形成论和佛学的观点,我个人觉得很值得读一读。
核心内容
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搜集多种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深度剖析其主要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告诉善良的人如何辨认反社会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护,防止被操纵与伤害。
内容摘录
“任何一个聪明的反社会人格者为了达到操控他人的目的,都能在短期内表现得像圣贤一般友善。真正有良知的人通常都没那么友善。”
“而在我们被邪恶的欲望或放肆的灵魂打败的时候,良知会让我们产生罪孽深重的感受……然而,我们在一些人身上看到,这种良知泯灭;他们毫无负罪感,对自身的罪孽也不觉得羞耻。”
“我们推测这个犯了错的人一定丧失了理性,或者心智失常,要不然就是他早年的成长背景所导致的。我们特别不愿给出更直截了当的解释:上帝或自然根本就没有给他良知。”
……
接纳阴影,活向光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