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旧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面临崩解,围绕如何对待周礼的问题,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所倡导的“兼爱而无等差”论,很快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当时的百家争鸣就有“非儒即墨”的说法,以致出现墨子之言充盈天下、天下不归儒而归墨的局面。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集中体现和代表了社会下层民众的立场与诉求,蕴含着独特而深刻的人文情怀,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尤其是其中所体现出的慈善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的缘起
墨子所处时代的境况及其思想概览
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名翟,春秋末期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曾任宋大夫之职,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他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后辈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语录,成就《墨子》一书,经历代亡佚,现存五十三篇。
百家争鸣中一枝独秀的墨家学派一贯反对儒家等级森严的仁义忠孝理论,针锋相对地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兼以易别”是其慈善精神的集中体现,“行义”则是其“兼爱而无等差”主张的践行方式,提倡社会实行平等的“爱”,从而杜绝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的现象。墨子主张任人唯贤,提倡“尚贤”而任使能,“尚贤”之法则是“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进而提出“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的著名论断。
墨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及深远影响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儒、墨,孔子以“仁”改造周礼,倡导“仁者爱人”,“爱人”须符合礼的等级规定,“仁”由此成为礼的核心内涵;墨子不赞成这种有等级差别之“爱”,主张“兼爱而无等差”。“兼爱”之“爱”是最广泛、最普遍的爱。墨子从当时社会下层手工业者的立场出发,提出著名的十大主张,即“兼爱”、“尚贤”、“尚同”、“行义”、“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积极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苦行实践“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社会政治理想,具有非常明显的道德至上的理想追求,致力于践行经世济民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所蕴含着丰富的慈善理念,极大地充实了古代慈善伦理思想的内涵,是墨子慈善精神的表征,对后世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兼爱:墨家慈善精神的表征
兼爱:“无等差之爱”——济世救民之良方
墨子所构建的墨家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命题是“兼爱”。他通过思考当时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的现实,将根本原因归结于“天下之人皆不相爱”,提倡将“兼爱”作为济世救民之良方,主张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也即是“无等差之爱”,而实现普遍的“无等差之爱”之法,是追求天下之大利而除其害。
墨子之所谓“兼爱”,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兼爱”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兼”可以统诸德,能行“兼”则惠、忠、慈、孝、友、悌诸德齐备;二是强调“兼爱”为天下治乱之枢纽,认为诸侯纷争、天下祸篡怨恨,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兼相爱”,能“兼相爱”则天下自然大治。
墨家之“兼”与儒家之“仁”的分野
诚然,墨家之“兼”,与儒家之“仁”,虽大体相近,实质则相去甚远。
首先,“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自己为起点,而渐至广大,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因远近、亲疏之程度而有厚薄之分。墨家批评儒家时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即此之谓也。“兼”则不分远近,不分人我,一律同等爱之助之。所以“仁”有差等,“兼”则无差等。
其次,儒家之“仁”立足于人之道德自觉,目的也在促进人之道德的提升,而墨家之“兼”则以利为基础,目的则不限于在于物质层面的利人。
墨家之“兼爱”:对义务与责任的强调
今天看来,墨家之“兼爱”,主要涉及是群己关系的处理原则问题,把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看作是相互联结的利益共同体,既有自爱的权利,也有“兼爱”他人的义务和责任。依照墨家的思想,作为个体的人如果忽略对他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就会造成群己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动荡,进而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反之,如果社会全体成员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社会生活,能借利人以自利、借爱人以自爱,通过互惠达到互利,在利益的彼此交换中达成利益的实现,则群己关系就自然谐畅。
朱熹评墨子:苦行布施,不爱身以济众生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论及“佛老与杨墨之学”时即曾这样评价:“孟子不辟老庄而辟杨墨,杨墨即老庄也。今释子亦有两般:禅学,杨朱也;苦行布施,墨翟也。”在这里,朱熹以释子之苦行布施以喻墨子,揭示的是墨家“不爱身以济众生”的慈善精神。
中山先生评墨子: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
孙中山先生在评价墨子时,甚至将其“兼爱”等同于西方基督教之“博爱”。他在《民族主义》一文中即云:“古时最讲‘爱’字者,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在《民报》创刊号上,孙中山先生又进一步称赞墨子是“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孙中山以基督教之“博爱”思想理解墨子的“兼爱”理念,既赋予了“兼爱”以世界意义,也深刻揭示了“兼爱”思想所含有的慈善精神。
结语
墨子“兼爱”思想中所蕴含的慈善精神,流露出古代哲人对当时社会困弱群体的强烈关注和悲悯之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慈善伦理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公益慈善救济的理论渊源之一,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虽跨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本文作者
国际公益学院公益文化研究部 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
中华茶文化博士后
刘 峰
慈善引领社会文明
兼爱·师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