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妇女馆展出的石雕人像。
先来说这件展品。
这是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复制品),距今8000多年,这尊石像也被考古界称为“中华老祖母”。
兴隆洼文化是我国北方目前发现最早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在遗址中发现了石雕人像两尊,分大小两种,大的人像通高67厘米,小的通高40厘米,都是花岗岩材质,看起来很粗糙。
两尊人像的制作手法和造型基本相同,大眼高鼻,眼窝深陷,乳房突出,腹部隆起,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人像下肢被一方形尖足石柱替代,造型古朴典雅,比例均匀。大小人像不同之处有二,其一是耳部,大的人像双耳处有隆起,小的则没有。其二是双臂姿势,大的人像双臂交叉于胸前,小的则分开向上弯曲。
很明显,我们馆展出的是那尊大的石雕人像,目的是为了展示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的生殖崇拜。这种生殖崇拜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之一,也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石雕人像表现出的发达丰满的胸部,隆起的腹部,这些都寄托了原始先民对人口兴旺以及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我们常说的母系氏族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关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否普遍存在,以及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前后关系,学术界的争论大概已经持续了一百余年了。其实看各路专家互相“怼”,也挺有意思的。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观点是“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氏族以前的阶段”,恩格斯对摩尔根的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与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先是经过母系氏族公社才演进到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解体阶段才产生父权家庭”。
这种说法基本上已经成为公认,中小学历史课程是这样编的,学生们也是这样学的。然而,摩尔根自己也说过,“往上追溯到野蛮阶段中期,迹象逐渐模糊,各种制度、各种发明和发现的出现顺序表现得不那么清楚。”
母系氏族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吗?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吗?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是很复杂了,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能在这里摘取我赞成的学术观点,简要的介绍一下。
“从民间传说和实地调查来看,原始人的始祖或组织者、管理者有男也有女。男女地位基本是平等的。当人类社会进入旧石器时代的中后期,人类以脚迹几乎遍及各大洲,各个原始人群往往处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下,采集、狩猎、渔业经济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所占地位各不相同,各原始人群组织生产、生活的方式,社会结构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
多数民族存在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过程,但也有一些地区的民族并没有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尤其是在以游牧业和渔猎为主的经济中,由于性别导致的身体差异,女性是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的。一些神话传说也印证着这一点,有的民族是以女性始祖起源的,也有的民族是以男性始祖起源的,比如“刚果的采集狩猎民族埃菲俾格米人信仰一神教,称他们崇敬的天神为‘我们的父亲’,并认为他是世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菲俾格米人虔诚地相信自己就是天神父亲的子孙。”
不多说了,说多了我也说不清楚,呵呵呵。
总结一下石雕人像的几个要点:
1、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距今8000多年,被称为“中华老祖母”。
2、石雕人像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反映出原始先民对于女性的生殖崇拜。
3、否定母系氏族存在的普遍性固然不妥,但若将母系氏族视作每个民族必经过程,也有失偏颇。
注:本文参考王承权《关于母系氏族公社之探讨》、《从我国民间传说看母系氏族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