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时期的中国 -
(1840-1912)
通史概览
◆◆政 治◆◆
1840—1912年
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1.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
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
①前期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
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
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
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④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⑤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3.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①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2)百日维新
①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②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③主要内容
政治:鼓励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提倡和奖励私人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④结果:失败
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⑤历史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经 济◆◆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2)标志: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洋务运动
(1)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活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4)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②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本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又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②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③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
(2)初步发展
①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表现: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思想、社会◆◆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物质社会生活的变迁
1.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1)“新思想”萌发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3)早期维新思想
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主张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维新思想
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倡西学。
③代表人物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以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梁启超: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
严复: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④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⑤意义: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①提出:1905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②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物质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③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③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④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⑤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报刊业的出现:适应了普遍民众阅读的需要,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②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③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 民国初年的中国 -
(1912-1927)
通史概览
政治:北洋军阀的
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概况
(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2.北洋军阀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三大因素
(1)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2)从国内看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3)从国际形势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3.五四运动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中国共产党成立
(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5.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成就:北伐战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2.民族工业的萧条(20世纪20年代)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动荡,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文化:民国前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尊孔复古。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特点
①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
②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
③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
(5)影响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促进。
(2)概况: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意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4.毛泽东思想萌芽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 民国后期的中国 -
(1927-1949)
通史概览
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土地革命时期(1927-19)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
(2)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继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3)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31-1949)
(1)抗日战争
①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研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作战;对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②全民族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为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③重大战役
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日军队在上海及其周围激战三个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堵截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大规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④境外战场:1942年,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⑤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解放战争
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选择,即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②人民解放战争的四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渡江战役阶段: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经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的民族工业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民族工业的发展
(1)较快发展
①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表现: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沉重打击: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日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美国和官僚资本双重压迫。
2.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服饰更加西化,饮食中西结合,婚礼仪式进一步变革。
交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报刊业: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共产党》《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影视业: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
文化: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1.发展概况
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成熟:全民族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打卡, 顺手点赞
聊天区发送消息 0811
!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三好网尊重原创,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情况,请随时联系删除。
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