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前复习(大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前复习(大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前复习(大题)第一章如何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如何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答题思路:五点+一个总之1. 列宁的物质概念(P2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章

如何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如何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答题思路:五点+一个总之

1. 列宁的物质概念(P28)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3.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

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5. 人的意识受物质决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 列宁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p28)

①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 现代意义

① 表明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

② 表明物质的延伸性

③ 体现了辩证法

谈谈在人工只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自然界是物质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

1. 定义: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

2. 辩证关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统摄和制统个性。

3. 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资料

内涵——

① 不仅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裕,更追求全体人民共富

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 和平发展

④ 中共领导

意义——

① 体现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② 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③ 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4. 现代化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式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所以我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来论述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1. 定义

① 什么事矛盾性: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② 什么是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③ 什么事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对立。

2. 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3.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和谐状态。

第二章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定义

① 什么叫实践

人类能动地改造实际的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② 什么叫认识

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 认识活动的两次飞跃(认识活动的两个阶段)

①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 从认识到实践

4. 总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时间、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上一届的考题

1. 定义

(1)真理: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绝对性: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第一,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第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3)真理的相对性:横向角度,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的,认识有待扩展;纵向角度,认识的深度总是有限的,认识有待深化

2.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① 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是有条件的且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

② 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真理绝对性的颗粒

3.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3)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3)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4)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5)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4.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要坚持;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要发展。把握这些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即指导性意义。

请谈谈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 定义

真理即反映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即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

2.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3. 自我发挥

真理即科学精神,又称为合规律性,求真;价值即人文精神,又称合目的性,求善。

第三章

为什么说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 定义:是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

2. 作用

(1)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中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请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谈谈精神力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定义

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2.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内部彼此间具有历史继承性;突出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 脱贫攻坚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请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即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作用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例

改变了人类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占比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3. 我的认识(p165第二段)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在前一题加上p165

4. 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对消极后果难有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请结合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 详见p173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4.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5.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7.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 定义和作用

2. 习近平提出的两山论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自己的感受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题

1.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1)提供思想指引;(2)提供精神动力。

如何理解文明的多样性? 详见p151

1. 文明的概念: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综合,是标志社会进步程度的范畴,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

和文化的关系:文化有消极的、落后的方面,而文明是正向的方面

2. 文明的多样性

第四章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 何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1)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2)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2. 从伦理学的角度,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

3. 从经济学的角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生产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3. 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一旦社会生产结构失衡,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重新激化,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价值规律内容 材料题 详见p189

1. 价值规律概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当供过于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高于部分和低于价格相互抵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 作用

(1)积极

①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 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 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消极

①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② 阻碍技术进步

③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上一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再生产理论”
下一篇: 交友别交吴京这样的朋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