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地区正处于一个发生巨大社会变革的列国时代,尽管该时期印度地区的社会和政局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态势,但是从这种极具变革性的社会发展趋势中,却酝酿出了之后印度新型社会,特别是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列国时代是一个民主制与君主制,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和原则的冲击时代,这就意味着这两种制度的激烈交锋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统一的、普遍为民众所接受的制度。
在政治制度激烈对抗的同时,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农业生产在之前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通过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令、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完善耕作技术的加持,最终使得该时期的印度农业经济出现了历史发展的高峰。而除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的加持之外,铁器在该时期的推广成为农业生产出现变革性的最重要功臣。
随后列国时代印度地区的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经济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在铁器工具的推动下出现了产业专门化的分工趋势。这种生产专门化的趋势对于当时印度社会等级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原来印度地区传统的种姓制度在手工业专门化的发展趋势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重点在于每个种姓成员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开始向其它行业渗透。
商业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于该时期印度地区的社会等级影响与手工业生产的专门化趋势有一定的类似情况。不过比较不同的就是,商业能够促使经济城市的出现,而这种经济型、商业型的城市在社会成员的分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较少,大部分都是手工业作坊以及从事商品交换。可以说商业城市中的社会成员流动更加灵活,更容易造成我们所说的各行各业人员的相互渗透。
婆罗门与刹帝利社会种姓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演变
印度地区一直都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制度,这种严格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区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高低的制度、历来备受印度民众重视。即便这种制度在今天和平与发展为主体、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权社会中不被认为是尊重人权的制度,但是由于种姓制度在印度地区实行的时间非常之久,这也成为了印度一直难以割舍和废除的制度。
在印度民众的观念中,受到这种等级制度和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每个等级的人生来就被告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权力等等,这就使得每个等级的成员都会遵循自己该有的身份标识和规定,不会僭越雷池半步。列国时代印度地区的种姓制度由于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由此一度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受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冲击,使得印度地区能够创造经济财富的行业越来越多。
由此,印度民众从事的行业选择性也就越来越丰富,有的人经常会变化自己的职业。比如作为种姓制度第一等级的神权职业人员婆罗门,此刻却不再仅仅局限于进行必要的宗教祭祀、神权宣讲活动。他们由于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因此经常经农业生产作为自己最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奴隶也一度成为他们极力剥削和压迫的对象。而在社会经济的激烈变革下,婆罗门中的成员贫富差距也在加大,有的婆罗门成员穷困的只有两头耕牛,还要自己从事农业劳动。
因此在当时混乱的社会中,婆罗门不再占据着绝对的经济优势,有的成为了新兴的奴隶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有的则成为了贫农。以国王以及政府官员为主要成员的刹帝利等级,在此时却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这个列国并立、激烈相争的时代,权力和军队才是王者,由此刹帝利在此时大有超越婆罗门等级的趋势。不过即便是刹帝利,在复的社会经济中,依然也避免不了如婆罗门那样的各种分工。
吠舎富民阶层的出现以及首陀罗的阶层现状
婆罗门和刹帝利作为当时印度社会中的主要特权和贵族阶层,在剧烈变革的社会时代当中,依然不能够保持一种平静稳定的态势发展,相反他们也要融入这时代变革的洪水当中。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等级成员相继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之下而发生分化的同时,作为第三、第四等级的吠舎和首陀罗也不能幸免。其中二者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富民阶层脱颖而出,贫民继续过着艰苦的生活。
先说吠舎阶层,吠舎等级成员按照印度种姓制度的区分标准,他们是属于印度的一般平民的。因此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和相应的政治、经济权利,不过这种权力和经济基础都十分有限,并且要通过缴纳赋税的方式供养上面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等级成员,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第四等级的首陀罗在义务上和吠舎一样,只不过多了一项供养吠舎等级成员的义务。
吠舎成员由于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权利的人员,因此在社会经济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是发生变化最大的一个等级。比如,在当时吠舎成员中已经有许多脱产的民众从事商业经济活动,并因此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大富豪,一夜之间在财富上能够和婆罗门和刹帝利相提并论,甚至超越他们。这就是当时吠舎成员中富民阶层的出现,不过尽管他们有着雄厚的财力,但是依然摆脱不了现实的社会等级。
作为种姓制度的最后一层首陀罗,大部分成员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他们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够成为以上等级成员的佃农,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基层劳动者。首陀罗成员中,除了大部分维持生活和身份现状之外,有少数人能够通过经商活动富裕起来。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生活愈加困苦,最终沦为"贱民"。
列国时代印度地区奴隶制度的发展
古印度文明作为世界上拥有为数不多的数千年演变历史的文明,杂社会制度和形态的发展和演变上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性。并不是说数千年来,古印度文明一直停滞不前,而是说在其社会形态的演进方面始终没有出现惊人的或者说质变性的飞跃。就连列国时代出现的铁器革命,还是在波斯人以及希腊人的不断入侵下发生的,这一点其实还是很令人疑惑的。
不过即便如此,到了列国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激烈变革,原来实行已久的奴隶制度在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或许在公元前8、9世纪的波斯帝国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在奴隶的占有形式和群体上,印度和波斯一样大部分实行的是奴隶国有制。宫廷和贵族掌握着大量的奴隶,这为他们自己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享受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资源。
不过通过对于该时期印度佛教文献内容的阅读,我们会发现在此时的印度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奴隶村",这里的"奴隶村"是指整个村都是奴隶,还是指这是奴隶买卖的重要市场,目前还不好解释。不过从佛经里面所提到的巨额数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奴隶正在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劳动力资源而被印度各行各业人士所重视。从经济层面来说,这或许就是铁器革命所带来的商业经济变革的直接结果。
奴隶制度在列国时代的发展虽然速度很快,但是我们将其和前文提到的另一项重要制度---种姓制度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奴隶制度虽然讲究的是人剥削人的原始经济模式,但是奴隶一旦有了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权利之后,就可以翻身农奴做主人,就像罗马帝国的奴隶革命那样。而种姓制度则根本不可能出现不同等级之间流动的现象,婆罗门即便再贫困,他也是社会第一种姓,而吠舎再富有,他最终还是要负其该履行的义务,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评价
列国时代的印度正处于一个政权林立、相互征伐、极度混乱的时期,但是这种表面上看来杀伐不断的社会,其实却蕴含着更为先进和新型的社会形态和制度。比如,君主制国家和民主制国家在激烈的战争中,必然会出现你死我亡的结果,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较量之后,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君主制开始盛行起来,原始的民主制则在对抗中不断处于下风,最终被淘汰。
激烈的社会变革时代总会孕育出新的制度,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破不立。列国时代的印度得益于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铁器的广泛使用成为了调动各行各业生产不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农业经济在此时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从原来的印度河流域农耕区,逐渐向恒河流域地区蔓延,整个印度西北和东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连成一片。
手工业和商业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特别是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使得社会生产门类不断增多,商业市场的出现和繁荣,使得印度社会成员的流动更为频繁,特别是上下等级的垂直流动。这就使得该时期印度地区原有的种姓制度,受到了巨大影响和成员贫富分化。
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出,在该时期印度种姓制度的人员分化中,人员的贫富分化、人员流动仅仅是在这个等级框架内实现的。第一种姓绝不会流入到第二、第三和第四种姓中,反之亦然,这就表明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有着严格的阶层限制的。这也是今天印度种姓制度依然得以留存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佛本生经》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