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二)(三)

“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二)(三)

“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二)(三)“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二)(三)

【读一读】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5.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想一想】

例1:(2018年课标卷Ⅰ,40)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颁发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就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例2:(2012年天津卷,12)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0分)

【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③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练一练】

练1:“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破除旧思维,树立新理念比任何时候 都重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破局行动,要打破原有格局,特别要让一些原有利益格局伤筋动骨,重新组合甚至直接取缔。废旧立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

练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2018年1月18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会议指出,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说明中共中央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哲学依据。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调整策略。要根据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发展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遵循这两条规律,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供给侧改革要坚持废旧立新,破除旧思维,树立新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大胆创新。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共中央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共中央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三)

【读一读】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

【想一想】

例1:(2017年课标卷Ⅰ,40)《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例2:(2012年浙江卷,40)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0分)

【答案】①W村村民发展经济,不断提高收入,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W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源泉;③W村通过收集、整理、评荐、比学等方式,还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

例3:(2015年天津卷,12)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现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10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3分)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3分)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2分)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分)

【练一练】

练1: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回答“时代之问”的唯一选项: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中国那么大,问题那么多,需要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事实证明,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成功的、科学的、有效的,而这也恰恰说明,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阐述我国为什么要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练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我们党97年的奋斗历程,既是为人民打江山的革命史,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行程万里,不忘为民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宣示,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执政理念;从吹响“不能出现有人掉队”的脱贫攻坚号角,到做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改革部署,深厚的为民情怀诠释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的执政追求,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写下生动的时代注脚。97年砥砺奋进,深刻揭示一个扎根人民深厚土壤的政党,定能汇聚战无不胜的力量,创造喷涌而出的幸福源泉。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角度,说明党中央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作为自身的执政追求的原因。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也就必然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改变一切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改革,用改革为国家长远发展添活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①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其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 秋西南大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网上作业答案.docx
下一篇: 从大众社会到网络社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