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区不知双脚往哪里踩,到处都是垃圾杂物,蚊蝇嗡嗡,鸡鸭乱窜,电动车、自行车杂乱无章,各种小贩的摊位横在路两边……”回忆起12年前刚到社区的场景,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银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军仍感慨万千。
银一居民区建于1995年,是颛桥镇最早一批动迁安置型社区,辖区人口规模大、人员流动性高、基础设施薄弱,曾一度是“数里长街乱设摊、百只家禽招摇过”。
29年历经“蝶变”。曾被居民称为“沪上最烂小区”的社区,如今是一步一景,变成了温馨家园。“我们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让居民真正‘动’起来。”张学军说。
张学军(右二)在社区走访,了解居民需求
让居民“走”出来
刚到社区时,针对诸多乱象,张学军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展社区大排摸,挨家挨户摸底走访。张学军通过排摸发现,社区治理最大难题是公共空间乱堆乱放、违章搭建导致的一系列社区安全稳定问题。
为此,社区党总支邀请业委会、物业、居民骨干多次召开议事会,倾听居民需求,讨论解决办法。最终针对违章搭建问题,居民区党总支连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进行取缔拆除。针对公共空间乱堆乱放,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共同协商制定《三公约四制度》等居民公约,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在了解群众对家门口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后,居委会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区几处公共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利用。其中网红“打卡地”——“七彩银都便民服务点”,便是由社区居民、小志愿者们共同设计涂鸦而成,社区“能人巧匠团”定期在此处为居民提供修鞋、配钥匙、理发等便民服务,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优质服务,居委会也不用追着小贩进行整改了。
“要广泛地听取居民诉求,让党建成为连通居民幸福生活的纽带,让他们知道社区是大家的。居民走出来,我们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张学军说。
让社区“联”起来
在解决社区内盗窃现象、安保基础薄弱、居民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上,社区进行了首次“大联合”,实现物业、业委会、公安、城管、房管、司法等多职能部门有效联动。
“基于此经验,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一套社区治理模式,即以党组织为核心,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整合政府、自治组织和企业等多方资源,推进社区治理稳步提升,这就是平安小区协同治理‘田园模式’。”张学军介绍,也就是在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协同治理,居民楼组长、党小组长、志愿者团队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职,构建了“1+3+N+X”的“田园模式”。
随着社区治理工作的推进,“田园模式”逐渐升级,演变成“七彩工作法”。围绕居民关心的“短板”问题,居民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区域化党建、居民议事厅等平台,联动社会组织、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主体,依法开展居民自治工作。
“如果说‘田园模式’主要是职能部门的资源和力量下沉,‘七彩工作法’则是突出党建引领下的依法治理,让居民通过自治解决问题。”张学军进一步介绍。
“七彩工作法”效果如何,要看解决问题的实效。
张学军举了一个例子。辖区二村49号楼到56号楼前原本是绿化带,但因为居民在此乱堆乱放,绿化带生生地变成了“垃圾场”,一到夏天就臭味熏天。为此,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居民骨干积极联动起来,通过多次讨论和居民意见征询,最终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共建单位还出资打造了廊棚、长椅、健身器材等,“垃圾场”变成了中心花园。
让民心“聚”起来
“我们辖区有2万人,除了解决社区治理‘老大难’问题,如何走进居民的心,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让社区更有温度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张学军说道。
早在2014年,张学军便带领居民区“两委”班子成员以“亲人之情”为核心,开展针对性、多元化的社区志愿服务,拉近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提升社区“软实力”。
通过组建“九心俱乐部”,让残疾人、空巢老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实现开心、舒心、悦心等“九心”,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让热心公益的志愿者有持续“发热”的渠道。十年来,俱乐部累计开展社区志愿帮扶活动数百场,参与人次近万人;建立蔷薇关爱基金,为社区困难群体送去温暖。截至目前,关爱基金共筹集资金10万余元,全部用于社区困难群体帮扶及社区建设工作。
通过党组织搭桥,各类组织协同、党员带头行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带来的正能量在社区逐步显现。对于银一居民区的巨大转变,张学军说:“我们通过真正地打开居民的‘心’,让居民从心底接受你、认可你,并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推动高效能治理,为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张学军,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银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曾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欢迎各社区投稿,加微信zyzs92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