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佛山盟员肖君和教授2004年写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一一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发表在当年第六期《贵州社会科学》上。在该文中他提出并全面论述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且又紧密相联的“社会文明”,主张要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论文发表后,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其他三种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文明”概念更鲜有人使用。但是,13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至少有两次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意义上,明确使用了“社会文明”概念:1、到二0三五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2、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习总书记的提法,客观地要求人们关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文明”,以促进社会建设或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在此,我们重新发表肖教授的文章,以飨读者。
摘 要
社会文明是客观存在, 有其基本内容, 社会文明建设也有其基本内容。社会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部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 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紧密相联, 因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基本部分的“社会文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由于人们往往将人类文明俗称为“人类社会文明” 、“社会文明” , 因此要预先强调一下, 我所说的“社会文明”不是“人类文明”俗称意义上的“社会文明” , 而是“社会生活文明”简称意义上的“社会文明” 。
一、社会文明的客观存在
社会文明是客观存在, 对此,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社会生活领域的存在决定着社会生活文明即“社会文明”的存在。马克思在论述唯物史观时指出:“物质文明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的话客观地告诉我们, 人类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大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存在, 人们是公认的。社会生活呢? 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社会形成时, “人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交往, 结成了纵横交错复杂密切的社会关系, 产生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机构” , 人们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中的生活, 就是社会生活。人们公认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 人们还公认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态是物质生活文明(简称“ 物质文明”), 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政治生活文明(简称“政治文明”), 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是精神生活文明(简称“ 精神文明”),这样一来, 人们就应该按此逻辑, 公认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是社会生活文明, 并且将它简称为“ 社会文明” 。显而易见, 不是别的什么, 而正是与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精神生活领域一起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存在, 决定着社会生活文明即“ 社会文明”的存在。
作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中间状态,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为社会政治生活, 它们的进步状态也可结合为“ 社会政治文明” 。然而,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归根结蒂是各有不同特质的两种生活, 它们的进步状态也是各有不同特质的两种文明。例如, 家庭是一种社会单位, 家庭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的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 然而, 家庭生活就不一定是政治生活, 家庭文明也不一定能纳入政治文明范畴。在这个问题上,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论述, 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 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分开来, 让它们处在并列的位置上, 这就启示我们: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相关、相联的社会生活, 同与政治关系、政治结构相关、相联的政治生活也是分开、并列的。肯定政治生活、政治文明的存在, 就应该肯定社会生活、社会文明的存在。
(二)社会文明是古往今来的人们的理想, 也是古往今来曾经存在过的客观事实。《礼记·礼运》描述“小康”社会状态时说过, “今大道既稳,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已” ;描述“大同”社会状态时又说过,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汉朝贾谊在《新书·先醒》中说到:“富民恒一, 路不拾遗, 国无狱讼。” 今人论述“小康”社会状态也讲到小康包括“上下有序、家庭和睦” , “ 和平的环境, 安定的社会”等内容。以上所说到的“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上下有序、家庭和睦” 、“笃父子” , “睦兄弟” 、“和夫妇” 、“和平的环境, 安定的社会” 、“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等等社会状况, 就是社会文明在古往今来人们理想中的表现。那么, 社会文明在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有过吗? 有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社会文明。人们总是称赞汉朝“ 文景之治”时期、唐朝“贞观之治”时期, 社会稳定、秩序良好, 达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的境地, 就意味着认为“文景之治”时期、“贞观之治”时期有过社会文明。
二、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
社会文明内容非常丰富, 其基本内容有四:社会要素文明、社会环境文明、社会实体文明和社会过程文明。
(一)社会要素文明。社会是通过社会关系而发展起来的, 同时又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正如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不同性质一样, 社会生活方式也决定着社会生活的不同性质。因此, 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是社会的要素。这两种要素的进步状态就是社会要素的文明。关于社会要素文明的问题, 亦即社会关系文明和社会生活方式文明的问题, 笔者在《关于“ 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中结合社会主义条件作过论述。这里就不赘言了。
(二)社会环境文明。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秩序和精神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秩序和精神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进步状态, 就构成了社会环境文明。近年来, 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秩序是否良好、进步的问题, 亦即自然生态环境文明(或“生态文明”)、社会秩序文明的问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注意到自然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明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到精神生态环境、社会氛围是否良好、是否进步、是否文明的问题。须知, 俗话说“谣言能杀人” , 在一种充满欺骗、诽谤、恐吓的缺乏爱和关怀的不文明的精神生态环境中, 人是很难生活、发展的。
(三)社会实体文明。社会实体指的是社会结构中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 体现出社会结构客观性和实在性的社会实体。这类社会实体有社会个体、家庭、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等, 它们的进步状态都是不同类型的文明。
1.社会个体文明。社会个体指的是经过社会化的个人, 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 社会人” 的个人。社会个体通过社会行动, 并“扮演” 一定的社会角色而进入社会结构, 参与社会生活, 甚或影响社会生活。因而, 社会个体文明是社会实体文明中最基本的单位, 社会个体文明不文明, 他的社会行动文明不文明, 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文明不文明绝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事情。
2.社会群体文明。作为“联系个人和社会的中介”的社会群体, 是“最基本的社会实体形式” ,因为“人类社会生活根本上说就是群体生活;与他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 所以社会群体生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 社会群体文明是一种重要的文明。另外, 山于社会群体的类型是极其繁复多样的, 如大群体、统计群体有职业群体、性别群体、年龄群体等等类型, 小群体有家庭群体、朋友群体、街头青年群体等等类型;这些繁复多样的社会群体的状态, 往往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所以, 社会群体文明又是一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对待的社会文明。
3.家庭文明。作为社会细胞和社会群体基本形态的家庭, 它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 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其亲属共同生活在内, 因而它也是一种社会生活单位。由于家庭“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的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与家庭有关, 人类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都在家庭生活中获得满足。尤其是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和山区, 人们的交际范围比城市小得多, 家庭作为社会生产、教育、宗教、消费等活动的最小单位, 几乎影响家庭成员的所有生活方面”[ 7](P73), 因此, 家庭生活和谐不和谐, 家庭生活是不是处在进步的状态中,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家庭文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明。
4.社会组织文明。社会组织是“ 社会生活组合的基本形式” 。随着社会的演化, “社会分工更趋精细, 社会协作更趋发达, 各类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明确的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普遍的组合形式”, 而且, 中国现代社会组织有着庞大的数量、众多的种类、复杂的结构,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 因此, 社会组织文明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明, 如何才能使社会组织处于进步状态, 亦即文明状态中, 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5.社区文明。社区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单位, 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 、“社会生活共同体” 。人类给大自然留下的最明显的一种印迹、痕迹, 就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层上的各种类型的聚落———村庄、城镇和城市等。这些聚落为人们提供了挡风遮雨的聚居场所, 尤为重要的是, “这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和体现人类群体空间分布、生存格局的聚落, 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微观社会' 。人类绝大部分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都是在这种`微观社会' 中进行的, 各种群体、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以这种`微观社会' 为依托的”。社区既然是如此地重要, 那么, 社区的进步状态———社区文明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品格。
(四)社会过程文明。“社会过程” 与“社会变迁” 、“社会发展”是同类概念, 但“社会过程”与“社会变迁” 、“社会发展”的内涵不尽相同。社会过程指的是社会要素、社会环境、社会实体都是在变迁、发展着的, 都表现为一定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存在着是否处于进步状态, 是否文明的问题。譬如说, 社会秩序整顿是一种社会过程, 如果在整顿过程中措施合理、方式方法妥当, 那它就是文明的, 是一种社会过程文明, 反之, 措施不合理, 方式方法失当, 令人民群众为之愤怒, 那就不是社会过程文明。
必须指出, 以上所说到的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民族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现在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就是社会文明在我们中国的表现形式、存在形态。
三、社会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搞好社会保障、社会调控、社会设置、社会工作、相关学科研究, 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就是它的基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中有五个环节要注意。
(一)搞好社会保障。要让社会能够文明, 先要让社会、社会生活稳定, 而社会保障就是社会、社会生活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保障之所以是社会、社会生活稳定的重要机制, 在于“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 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各种项目的总和”。“基本经济生活安全” 有了保证, 就意味着社会文明建设有了最起码的物质基础或保证。“ 民以食为天” 。如果最起码的物质基础或保证都没有, 民心就要沸腾, 社会就要动荡, 社会文明建设就不可能进行。所以, 搞好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搞好社会调控。社会调控也叫“ 社会控制” 。社会生活要想稳定协调地发展, 社会文明建设要想取得成效, 必须以社会调控或社会控制消除混乱, 维持秩序。不论是在社会要素文明、社会环境文明的建设中, 还是在社会实体文明、社会过程文明的建设中, 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甚或出现社会张力及其基本表现形式“ 非常规集群行为” , 出现社会越轨及其特殊表现形式违法犯罪行为。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社会行为, 只有凭借各种社会控制手段, 搞好社会调控、控制工作, 才能达到解决社会问题,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不同类型的社会文明建设的目的。
(三)搞好社会设置。社会设置是“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 人们为调整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而基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所创设和形成, 并为此特定领域中大多数人所共同遵循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 它的“ 一项最基本的功能是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是利益关系, 从而起到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社会整合的作用”。不仅如此, 它还有提高社会效益, 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等功能。因此, 应该尽量利用社会设置, 搞好社会设置, 通过社会设置来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四)搞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 现代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 为提供各种类型的综合社会服务所采取的组织行为和社会行为。这些社会服务旨在调适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 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特殊需求, 调动并发挥各类人的能动精神和潜在能力, 实现社会政策的最佳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 社会工作者是调节社会人群生存状态的`天平' , 是维系社会良好秩序发展的纽带”。因此, 为了搞好社会文明建设, 我们应该培养大量专业的以及业余的社会工作者, 做好各种类型的社会工作。
(五)搞好相关学科研究。人类为适应社会文明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科学是社会学、行为科学、法学、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等等。用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实践社会是最有效的社会实践, 更何况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层理念是“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 , 因而, 为了搞好社会文明建设, 应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搞好社会学、行为科学、法学、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等与社会文明建设相关的学科的研究工作。
四、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
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一)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来看:
1.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因而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搞好社会文明建设需要以搞好社会保障、保证社会成员的“经济生活安全” 为物质基础, 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2.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动力。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动力, 因而也是社会文明的动力。精神文明, 说到底, 是指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了良好的素质、精神境界, 人们才会自觉(甚或自发)地维护社会秩序, 使各种类型的社会生活能够和谐地进行, 因此, 精神文明给社会文明、社会文明建设提供的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3.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主导。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 政治是“为了维系人类的公共生活(群体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从价值的角度说,政治的首要价值目标就是在人类的公共生活中建立有效的秩序, 从而使人类的文明得以维系和传承”。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政治、政治文明必然成为社会、社会文明的主导。因为人类的公共生活、社会生活, 特别是文明的公共生活、社会生活所要求的, 首先就是“ 有效的秩序” 、“ 合理的秩序” , 政治、政治文明能够满足社会、社会文明的要求, 不就能够成为社会文明的主导吗?
(二)从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来看:
作为“人群以特定方式的组合” , 社会的形成过程是在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上, 在人与他人之间发生了种种联系, 结成了社会关系, 使单个的人变成了群体的人和社会的人, 构成了社会生活”。这个社会形成过程显示出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最先形成的最基本的部分, 因之, 社会生活文明或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部分。这个“最基本的部分”以物质文明为自己的基础(物质基础), 以精神文明为自己的动力(精神动力), 又以政治文明为自己的主导(起主导作用的事物)而发展, 就能成为一般结构意义上的完整的人类文明。笔者曾经说过:“ 如果用一棵生长正常、万古长青的树来比喻人类文明的话, 那末, 物质文明是它强劲的树根, 社会政治文明是它粗壮的树干和树枝, 而精神文明则是它繁荣茂盛、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绿叶” 。这是从社会文明可以和政治文明结合为“社会政治文明” 的意义上说这番话的。现在, 既然将“ 社会政治文明”细分为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 那就要补充说: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巨树的硕大强壮的树干, 政治文明则是它的粗壮遒劲的树枝。
总之, 不论是从哪个角度看,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都是紧密相联而成一体的, 因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应努力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五、社会文明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最基本的部分” , 把社会文明比作人类文明巨树的“硕大强壮的树干” , 已经说明它具有何等的重要性。现在, 再补充三点理由:
(—)社会文明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需要的一种文明。从理论上来说, 人人都希望有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人都希望在良好的社会结构(家庭、社群、社区等)中生活, 人人都希望有美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 人人都希望有文明的社会生活, 有社会文明。从现实生活上来说, 社会文明的许多内容如家庭生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健康等, 都是关乎人们切身利益的, 因而也是人们非常需要的。
(二)社会文明是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重要内容。前面我们引用《礼记·礼运》、贾谊《新书·先醒》等文, 说过以“ 和平的环境、安定的社会” 、“上下有序、家庭和睦”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文明是古往今来“小康” 、“大同” 理想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说明社会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复兴中华民族, 绝对不能缺少社会文明建设。
(三)社会问题的存在, 也凸现着社会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激烈、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和转型, 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养老保险问题、社会秩序时好时坏问题、恶性犯罪案件增多问题、城市重建带来的问题、家庭暴力问题、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心理焦虑问题, 等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 从一个侧面衬托出社会文明的重要;这些社会问题需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逐步得到解决, 也就说明社会文明建设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不可缺少的。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近10 年, 我国大搞了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 这无疑是对的, 到了新世纪, 国家向小康社会不断推进, 社会文明的重要性凸现了, 就会出现社会文明建设的高潮, 而这种高潮能够为社会工作者带来广阔的发展天地。
作为本文的结束, 笔者想强调一下, 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部分,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设, 因此, 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要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
。
有关民盟,
有关佛山,
有关你。
by.民盟佛山市委会
微信公众号ID : mmfssw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