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所谓社会的潮汐状态是指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心理和生活(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处于一种起伏的状态。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北京,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就是所谓的社会潮汐状态——人们自身所处的地理空间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
可能性
当今社会的潮汐状态的形成因素有很多,以下大致罗列几条:
◾现代人们规律性的生活,工作节奏,造成了规律性的流动变化。
◾传统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些民俗节日:春节,中秋节,国庆节...,也会造成人们大量的聚集与迁徙现象。
◾国家政策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有直接的影响。当北京市政府宣布将通州作为北京的政治副中心,你会发现,人们的空间的主权在发生游移和重组。
◾互联网经济模式和分享经济模式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改变。
◾资源或生活环境的变化,物种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而产生的变化。
潮汐效应
潮汐现象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资源有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很多城市因为没有很好的解决潮汐效应,从而导致很多的社会问题(交通拥堵,停车难,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等等),严重降低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品质。
现在,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也开始针对这些问题,从建筑行业角度和城市角度以及其他多方面考虑,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例如上下班的错峰出行,设置潮汐车道等等。
"潮汐式停车点"就是在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思想下,产生的社会管理新思路。白天小区居民上班,空余大量车位,而这时商务楼正车满为患;晚上情况则截然相反,商务楼的停车场空空如也,小区停车却拥挤不堪,甚至连消防通道也被占用停车。根据这种潮汐现象,将临近的小区和商务楼揉为一个整体,共享车位资源,用错时停车的方式来解决难题。
立体停车 parking
同样,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拆除小区围墙的文件,也是解决城市病的一种新的尝试。文件上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拆掉围墙的街区制正是破解城市拥堵的良药。为应对交通拥堵难题,不少国家正是通过发展小街区,畅通城市毛细血管,使城市路网稠密,四通八达,从而达到“治堵”的目的。
华盛顿俯视图 bird view
东京俯视图 bird view
巴黎俯视图 bird view
就像张永和老师说的:城市其实给人类居民提供了大量的特别有意思的东西;但是因为咱们的城市的不便,你都没法去参与,把城市最有意思的那些事都错过了。这也实际上是一个混合使用的问题。当商、工作、住、还有文化都混在一起,下楼就上班了,过马路看见那边打折又买了东西,跟朋友聚会很方便,大家都是走几步就可以一起吃了中饭。你可以想象,这个时候你的文化生活,还有社交生活都会丰富多彩。
东京那么大都能走,完全能走。巴黎大家都知道,也都能走。为什么能走?实际上它就是小街区,你老能拐弯。当一条特别长的路是为车的,你在边上尽管有点绿化,也走起来很无聊,就不会走。北京多不容易走,现在太不方便了。
暂且不论对错,将超大型封闭社区的围墙拆掉,化大为小,从而使小区内部的干道融入到城市道路体系中,充当为主干道分流的交通毛细血管。这样做确实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只要政府能够解决好改建小区的停车问题,物业管理问题以及住宅区的公共空间等问题。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这个政策的,毕竟我们还是要着眼于未来的城市发展。
结语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粗糙的,拓荒式的发展阶段。以前没想清楚的问题,现在就得付出代价。怎样去解决潮汐状态带来的社会问题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多去参考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使城市空间能够灵活多变,资源能够共享,从而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有品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