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武文化是人们在包括武术技术及武术相关哲理、规律、主张、信条及其它意识、精神等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留存下来的成果。武学是体系化、逻辑化的武文化及其研究成果。武学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在道德方面的主张我们称之为“武德”。武德教育对促进小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进取,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小学生人际关系修养,增强小学生诚信观念,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互助意识及尊师重道观念等具有极为可观的价值。应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中华武文化的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开设武术课,并在武术课上深入开展武德教育,武术及其他老师平时言传身教等途径在小学生中大力开展武德教育。
关键词: 武文化;武学;武德;小学生;德育
作者简介:刘 栋(1987),男,国家武术六段、国家武术套路一级裁判、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及武术国际传播
1. 研究目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当前的后备军和将来的主力军。没有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及良好的文化素养、个性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体育强国战略就没有未来可言,文化立国就没有明天可谈,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可讲。小学生是青少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0月24日,北京地坛小学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进行足球比赛交流,全场比赛后中国学生以0-15惨败给对手。孩子的较量就是国家未来的较量,孩子的隐患也是民族未来的隐患,青少年的体质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这个话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美国当代人类文化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曾经说:“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共同所具有的观念和准则”。武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渗透了民族的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
武文化是人们在包括武术技术及武术相关哲理、规律、主张、信条及其它意识、精神等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留存下来的成果。武学是体系化、逻辑化的武文化及其研究成果。武学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相比武术技术讲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它承载了以道家、儒家、兵家文化为主的丰富的传统内容。武学文化由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层、武学行为文化层、武学精神文化层构成,其中武学精神文化层是核心。武学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在道德方面的主张我们称之为“武德”,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武德”,或者说武德所应指的 “武德”,不等同于目前有些人误认为的只包括武学行为文化层的“武德”(如抱拳礼、不欺人等),而是包括武学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在内的内容在道德方面的主张。千百年来武学文化基本上形成了丰富鲜明的武德内容,其中我们所需的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分:坚定的民族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品质修养、“匡扶正义、操守节气”的浩然正气,等等。查阅相关“武德”文章,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学者们认为武德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非凡的教化价值同时也对整个中华民族提出要求,但潜意识里仍只谈习武人之“德”及其对习武人之要求。实际上,武德不只是练武人的“德”,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教化修养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要探讨的是武德对当今我国小学生又有怎样特别的作用。本文“武文化对小学生的德育价值”为题,旨在避免狭义“武德”概念的干扰。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武术文化、武德教育价值等方面文章以及《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等文献资料。
2.2访谈法
访谈北京市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宣武少年宫、北京市府学胡同小学、和平里第三小学学校武术教师、班主任等。
2.3 笔者作为多年武术教师,相关自身体验及所见所闻为本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需要明确和强调的几个问题
在分析探讨武文化之武德对当代小学生德育作用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和强调几个问题。
3.1.1 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继承发扬武文化,发挥武德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里我们要发扬的武德,是符合和谐社会、人文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武德,一些历史性的糟粕性的东西不在我们提倡的范围之内,如武术“不传外姓”、不管青红皂白“为朋友两肋插刀”、“哥们儿义气”等。
3.1.2 武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集中体现在武文化主张的刚健有为的精神。“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由此可见,武德绝不仅有对习武人的价值和要求,且应是整个中华民族应有的行为规范、品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本文探讨的是武德对普通小学生而不仅仅是武术专项或者上过武术课小学生的德育价值。
3.1.3 武德不仅包括对人(不只是习武人)行为层面的规范性要求,如抱拳礼、抱刀礼、对长者鞠躬、让长者坐而自己站立、让长者先行、帮助长者弱者等,更指对人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精神意志等内在修养的期望。如爱国主义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念、嫉恶如仇的是非观念等。所以,武德不是一个狭隘的行为规范,而是一个广泛的内涵丰富的道德修养系统。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才有可能广泛发掘它的价值。
3.2 武德对当今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价值
3.2.1 武德教育对促进小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作用
拳谚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七十二艺须苦练,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持恒定然成好汉”。凡是到少林寺观的人,看了练功堂(千佛殿)里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几寸深,无不为他们的勤奋、艰苦的练功精神所感动,无不衷心地啧啧称叹。其他门派的情况同样如此,对习武者来说,一定要具备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学得高超的武艺。常言道: “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要练武,不怕苦”。武技精湛,重在刻苦用功。“不经严冬冰霜苦,焉得梅花放春香”,只有不怕吃苦,艰苦奋斗,才能苦尽甘来。太多的关于艰苦奋斗、勤学苦练的词语和道理都是从习武文化里演变出来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与习武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与其对小学生说“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考上好的中学”不如对他们进行武德艰苦奋斗的教育。
3.2.2 武德教育对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当今小学生越来越远离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欺凌侮辱的年代,远离被日本帝国主义屠戮奴役的战火,再加上市场经济物质主义的强力冲击、改革开放西方物质享受主义的弥漫诱惑,以及国际化社会网络媒体影响下多元思潮的左右,许多人对祖国对民族的情感越来越淡薄冷漠,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呼吁他们“要爱国”,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我们自己也似乎缺乏了底气。
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武德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其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古代以儒家的道德为主体,近代以救亡图存为要旨,而现代则以爱国主义为极致。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武学强大的生命力,对国家对民族兴衰的关注,使中华民族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华武学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精神的最高层次。纵观中华武学的发展史,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其中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如少林寺有歌诀道:“罚惩恶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洪门”昭告成员:“吾宗之练习此术(指洪家拳),乃有爱国思想存于其间。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历代中华儿女。
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诗人辛弃疾不仅写下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篇。还组织“飞虎军”抗击金兵,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民族英雄岳飞自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南宋军民抗击金兵侵扰的英勇斗争中,率领“岳家军”英勇善战,打的金兵自叹: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其“精忠报国”的坚强决心和誓死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明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封侯非所愿,但愿海波平”的决心,以“杀贼保民”的旗帜招募成立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与俞大猷等爱国将士一起大破倭寇,将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全部荡清消灭。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作为祖国未来和希望的当代小学生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应为了捍卫祖国英勇奋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3.2.3. 武德教育对加强小学生人际关系修养的作用
武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要求习武者要宽以待人,扶助弱小,不能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讲究“忍让”,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出手伤人,更不用说像网上流传的三个男生和一个老师打架的视频那样了。这就像我们搞国防建设一样,增加国防力量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和平(没有国防反而会没有了和平)。即使像“好汉不吃眼前亏”这种武文化意识观念中较低层次的经验,至少不是在鼓励人们好勇斗狠。
3.2.4.武德教育对培养小学生诚信观念的作用
“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赞游侠: “其言必信,己诺必诚”。重义守信、急人所急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它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这种行为的本身也包含有胜负和抗暴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不平的暴力反抗,对邪恶势力的惩罚。同时,它也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武德中,重义轻利是武林豪杰所推祟的武德信念,一度被看作是武林豪杰首要的处世标准,而现代武德既要破除传统武德重义轻利的侠义观对人们的影响,又要反对西方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的渗透,建立起现代武德义利统一观。现代武德义利统一是指国家人民利益首要性和尊重人民个人合法利益的充分统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发展的保障。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现代武德的基本内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精神。作为国家后备栋梁的小学生更应该严于律己,诚实守信,报效祖国。
3.2.5武德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和互助观念的作用
自古以来,各门派要求习武者要团结互助,即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少林习武戒约》规定: “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互助互帮,共同提高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打破宗派门户之见,破除循旧保守,固步自封的旧习,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用集体主义原则来调节个人和集体、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善于肯定他人取得的成绩,虚心求教,搞好团结,做到“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连门派林立的武术界都讲究团结互助精神,在分工细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我们当代小学生又有何理由不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呢?
3.2.6 武德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尊师重道观念的作用
尊师重道、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少林十戒约》云: “平时对待师长,宜敬谨,凡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这就要求徒弟在师长面前言行要恭敬谨慎,不得违抗师长的言行,不得有狂傲无礼的行为。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地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当然,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
3.3 如何对小学生开展武德教育
因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以姑且谈谈看法以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有识之士的思考。
3.3.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中华武文化的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
“文治武功”、“文武双全”、“文武兼修”、“文韬武略”、“文武兼备”,可见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回归自我,重新审视我们民族文化价值的今天,看看日本是如何重视他们的“武士道”精神,韩国人怎样普及并以跆拳道为荣(他们并没有要求国民人人成为柔道或跆拳道高手,而是重在精神修为)的,既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又有何理由羞于大喊“武德修养,人人有责”!如果把劲头都用到宣讲“奥林匹克精神”上去,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有危险了。
3.3.2重视武术课,并在武术课上深入开展武德教育
虽然说武德并不只是习武人的道德修养,但习武并同时学习武德要求无疑是一条开展武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但是,通过自身观察及向武术教师及学生了解,很多武术课堂只是为了完成技术教学任务,虽然教学目的明确提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但极少以之为重点,从加强武德教育的角度上讲,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了。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3.3.3 武术及其他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
言传重在平时,身教重在实践。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既然武德不仅是对习武人的教育,实施武德教育的人当然也不应该仅是武术教师,每一个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感情的教师都应该有起码的武德修养及对学生进行中华武德教育的责任感。
4. 研究的难点和后续研究需要
研究最大的难点不是如何发掘武文化的德育价值,而是探究如何真正发挥出武文化对小学生的德育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前文首先提到了几个需要强调和注意的问题,毕竟,思想观念是最大的问题。强烈需要后续关于如何发挥出武文化对小学生德育作用的研究。
5. 结论
5.1 武德绝不仅有对习武人的价值和要求,且应是整个中华民族应有的行为规范、品德修养和精神追求。
5.2 武德不仅包括对人(不只是习武人)行为层面的规范性要求,更指对人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精神意志等内在修养的期望。
5.3 武德教育对促进小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进取,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小学生人际关系修养,增强小学生诚信观念,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互助意识及尊师重道观念等具有极为可观的价值。
6. 建议
对领导决策层:在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提倡中华武德教育;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者: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探求在当代小学生中开展武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落实武德教育。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