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理论|中国社会几次主要矛盾的变化

理论|中国社会几次主要矛盾的变化

理论|中国社会几次主要矛盾的变化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共十九大开幕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

">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共十九大开幕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一下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中国社会的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占主要支配地位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前(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也矛盾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三座大山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土地改革完成(1953~1956)

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新中国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

中共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矛盾是人民对于已经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1年)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看看抓住这个矛盾,才能清醒的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新时代下中国主要矛盾的体现

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阶段性月跃进,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社会发展起来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断提高。“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方面,也包括幸福感安全感良好的教育以及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

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等重要领域。其中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等。产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产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等。

不充分问题,主要在于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如何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充分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我们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维,以发展新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上一篇: 党建理论 | 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下一篇: 【政策宣传】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构念、特征及路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