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反映,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二者辩证统一:相对独立性——不平衡,历史继承性,能动反作用。
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凝聚力量,智力支持。
生产力:劳动者,对象,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所有制,人和人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上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为主导,国家政权是核心。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地位。政体: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统一性多样性:五形态(原始→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更替必然与历史选择:基本趋势、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统一、人民群众选择。前进和曲折、顺序和跨越统一。
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科技。
人民群众:立足现实的人,群体,人和历史关系不同层次。质(积极作用)和量(占多数),决定性,社会历史实践主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社会变革推动者,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群众观点:解放,服务,负责,学习。路线:为了,依靠,来,去。历史人物认识:历史的具体的观点,发挥作用受规律制约,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的分析,探讨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
商品经济出现:社会分工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货币和商品生产紧密联系。
价值规律:社必劳时定量,等价交换进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作用是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分配比例,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方面是社会资源浪费,阻碍技术进步,收入两极分化。
私有制下二重劳动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其矛盾决定商品经济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基础,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
商品拜物教:私有制下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劳动量采取价值量才能计算比较,劳动关系采取物与物之间相交换形式才能间接表现。
劳动价值论: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剩余价值基础,劳动二重性:定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何形成、怎样形成→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揭私有制下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物与物关系到人与人关系理论基础。揭露商品经济一般规律。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科技与经营人员在生产和创造价值中起作用,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
产生原因: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瓦解。
产生途径:小商品经济分化,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表现——消费: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生产有组织性与市场无序的矛盾,阶级:雇佣与被雇佣。
原始积累:生产者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暴力掠农,掠货币财富。
生产方式确立:资产阶级革命。
劳动力成商品:无其他商品可出卖的自由人。
劳动力价值:维持本人生存、维持家属生存、接受教育和训练。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是劳动,创剩余价值使货币转为资本。
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支配并实现生产和获剩余产品。法律——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法律形态。本质: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下无偿占有工人所创剩余价值,是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生产过程二重性:物质资料和剩余价值。
资本:带剩余价值的价值,一种生产关系,分不变和可变。
剩余价值:绝对——延长工作日和加强工作力度,相对——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资本积累源泉→两极分化和失业。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
人口相对过剩:流动、潜伏、过剩。
趋势:生产社会性,资本集中于少数。
资本循环:买、生产、卖→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运动中增值,受经济制度因素制约,连续生产就是再生产。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要求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实物替换。
再生产:一部分转为资本购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利润转平均利润,价格转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理论:揭剥削本质,阐述经济根源,指革命必然,马政经基石,批资本主义武器,科学。
资本主义危机:根本原因是基矛,生产过剩,周期性。
自由竞争到垄断:生产集中——大企业占比增,资本集中——大吃小或小合大,垄断——操纵控制。
垄断之因:生产集中→联合,规模巨大→限制竞争,避免损失→妥协联合。
垄断与竞争:未消经济条件,垄断通过竞争维持,社会生产复杂多样,广泛激烈竞争。目的:高额利润地位权力,手段:经济与非经济,范围:国际、经济领域外。目的之总结: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更大破坏。
垄断利润:对内剥削,对外掠夺,控制市场,再分配。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深化,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形式包括国有经营、国私合营、参与再生产、宏观调节、微观规制。新发展是利于生产力、突破私人垄断狭隘、生活水平改善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没有根本改变剥削掠夺和基本矛盾。
金融垄断:金融自由化和创新,虚拟经济。
垄断扩展:输出资本,转移部分技术,争夺销售市场,保原材料和能源来源。形式有借贷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帝国主义:垄断组织,寡头,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瓜分领土。
全球化: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分工深化生产社会国际化提高,经济活动超过国家地域范围相互连结依存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在国际分工、贸易、金融、企业经营。动因有科技生产力、跨国公司、经济体制。影响是提供先进经验技术、就业机会、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发展。“双刃剑”导致不平等、环境破坏和风险。
资本主义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劳资关系分配关系(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等)、阶层阶级(知识型劳动者增,食利者,资本家不实际管理高级经理实际决策)、经济调节和危机(国家干预加强)、政治制度(行政机构权限加强,政治多元化和公民权利扩大,改良主义党派)。原因有科技革命、工人斗争、社会主义作用、改良主义政党。矛盾是经济失调、政治失灵、融合失效。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积极——科技转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层建筑战胜封建主义。消极——基本矛盾,两极分化,资本支配控制。代替:冲突萌芽,矛盾激化,国家垄断,阶级矛盾。长期性:相对稳定,过渡长期,生产力容纳空间。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早期,18世纪平均,19世纪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看到资本主义灭亡,要求灭亡资本主义,憧憬理想社会,但看不见经济根源和正确道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规律、主体、阶级斗争作用,克服不认识规律的缺陷,科学论证历史必然性、历史使命、战略策略,预见基本特征。
1848欧洲革命—1864第一国际—1871巴黎公社—1917十月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事业发展规律集中体现,革命建设改革基本遵循。
原则:基矛规律、革命阶级、斗争形式、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理论先进文化、先锋队、解放发展生产力。——坚持原则,与实结合,丰富发展。
长期性: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制约,国际环境严峻挑战,长期艰苦过程。
多样性: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差异性,时代和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当时当地历史条件为转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发展必然要求,自信担当开拓奋进。
共产主义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过渡阶段,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在政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民主集中制、先锋队领导,在经济上表现为公有制和计划为主、按劳分配、也有市场商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在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定实现“两个必然”,把空想变成现实,将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结合,提供革命指南。
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当代社会主义:
全球化基本观点:1.产生:生于资本主义,根源是资本全球化和资本本性使然。2.全球化内容:经济全球化(核心基础)→政治文化全球化。3.全球化地位作用:自然经济解体,积极重要。4.全球化和共产主义:全球化是共产根本前提。实质是西方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过程:1.西方资产阶级发达国家作为主导,初级阶段资本输出,资产阶级跨国公司。2.资本主义制度与文化推广,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1917—1924武斗,1924—二战前和平共处中有斗争,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局部冲突,冷战后相对缓和。
特点和趋势:资本主义主导,社会主义积极,合作成为主流,发展与经济成正比,对立仍存新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发展:坚信优越性,明白长期性艰巨性,把握好建设基本条件。
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1.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无产阶级立场,科学方法。2.剖析旧世界:寻找根源,揭露自我否定力量与新社会要素。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深化认识。4.揭露一般特征不作详尽描绘。
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从事实出发,是运动而非教条,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并剥夺占有社会产品奴役他人的权力,是大工业的产物,是从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必然王国到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社会无阶级、灭剥削、公有制、全面发展、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特征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为丰富、人高度思想觉悟,最终目的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不是人类社会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共产主义的必然: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设想发展目标,靠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实践。规律和基矛发展为依靠。来自人民根本利益和需要与对现实生活感受,找现实阶级力量,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一致。
漫长艰难曲折历史过程,社会根本改造:资本主义灭亡和向社会主义转变长期,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
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辩证统一:坚持必由之路,正确认识把握两个理想的关系(时间、层次、范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