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SocialSciences)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SocialSciences)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SocialSciences)一、人类疾病谱的转变及挑战(一)疾病谱的转变疾病谱是指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而排列成的疾病谱带,如某地死亡率占第一位的疾病是癌症。20世纪0年代,是人类健康问题的一个转折点,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20世纪年代之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性和慢性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寄生虫病等,但是,当人类步入20世纪年代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1999年因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大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60%,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3%,预计到2020年,慢性病死亡率预计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
而据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的报告估计,截止2030年前,五大慢性病将会给全球经济造成约47万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全球GDP%,慢性病不仅是健康风险问题,更是全球经济风险问题在中国,到2010年,全国慢性病死亡比例占全部死因的83%,占整个疾病负担的60%以上,每年造成数千亿元的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患慢性大病的患者,近一半为18岁的劳动力人口,如果慢性病继续发展,就会减少劳动力人口数量,削弱人力资本质量,严重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居民面临的最大健康挑战(二)慢性病的有效应对方式及面临的问题医学证明,在慢性病的决定要素中,生活方式约60%,环境因素17%,遗传因素1%,医疗干预仅8%左右,许多慢性病的根源就是饮食、久坐、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因此,最有效预防慢性病的措施就要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只要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习惯,就能成功预防7%以上的慢性病发生年代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慢性病的威胁都在增加。如美国是最早采取预防措施的国家之一,Milken研究所的报告,美国的慢性病情况并不乐观,每年美国由慢性病引发的经济损失约为1.3万亿美元我国自199年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等多种预防措施,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以17%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鉴于慢性病的快速发展,为了寻求应对措施,健康行为习惯的形成及转变机制与慢性病预防(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101)要:由于慢性病的流行,有效转变不良的健康行为习惯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文章考察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形成以习惯为主要形式的行为模式,分析解释健康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最后,根据行为习惯的形成与转变机制,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为在实践中切实有效地控制慢性病蔓延提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行为习惯;形成与转变机制;慢性病预防中图分类号:R1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0479(2012)0-21-0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居民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预防控制”成果(10cgl073)收稿日期:2012-06-12作者简介:高其法(1977-),河南柘城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中的行为决策学241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SocialSciences)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SocialSciences)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SocialSciences)联合国特别举行第66届联合国大会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正式承认慢性病给全球带来的负担和威胁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
由此可见,预防慢性病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不知道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如何推进预防措施的实施问题。切实让个体意识到慢性病的危害,积极转变自身的不良健康行为习惯,防止慢性病的蔓延。(三)健康行为转变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习惯的影响在健康行为转变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诸多理论模式,如健康信念理论、保护动机理论、合理行动/计划行为理论、跨阶段行为转变模式、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动机-行为技能模型、格林模式等。这些模型都非常强调理性对行为的决定性,而忽视了行为的习惯特征对行为选择的影响正是习惯所具有的特征使得理性不能对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想理解健康行为转变的困难性,就必须理解习惯是如何形成及转变的。二、居民健康行为习惯的形成及转变机制(一)居民健康行为是一种习惯是什么阻止了人们没有改变不良健康行为?些不良健康行为本身的特征应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这种特征就是不良健康行为具有自动性、自发性等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行为主要是习惯与本能。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练习形成,也可以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或只经历一次就形成;习惯一经养成,若遭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感觉。它是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活动模式。
居民的饮食、久坐、饮酒、吸烟等行为都是居民重复同样的行为而逐渐形成的习惯,它成为居民不自觉的下意识需求,一旦没有达到就会感觉不适,这决定了理性在转变居民健康行为方面的作用有限。(二)健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转变1.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习惯模式劣于理性选择模式人们通常认为,个体的行为目标是效用最大化,理性选择模式就是这种思维的代表。它强调个体是通过理性的计算来比较各种可能的选择,最终执行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最终执行的选择就是最佳的选择,它与过去没有太多关系;而习惯主要是根据过去的行为选择来确定当前和未来的行为选择,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因此,实现最大化结果的可能性非常低。这是由于只有多样化才能有效应对多样化。习惯是神经系统间的某种固定化链接,这种联结的固定化丧失了灵活性和多样性,自然也就削弱了应对多样性的能力,但人类面对的世界的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因此,习惯这种行为模式不能有效应对多样性的世界,使个体应对多样性的能力下降。2.习惯是人类的主要行为模式虽然习惯行为模式的效率低于理性选择模式,但习惯行为模式却是人们的主要行为方式,有心理学家统计,9%以上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而经过大量研究的理性决策模式仅占很少的一部分。
么具有理性这种高级思维模式的人类还会选择习惯这种次优的行为模式作为其主要行为模式呢? 从理论上说,理性选择模式是要优于其他模式, 人们也知道理性决策是最好的决策方式, 人们之所 以把众多行为任由过去的相关行为来决定是因为理 性这种资源是稀缺的。 人类形成习惯的根本前提是大脑有意识处理事 件的能力的有限性与需要人们处理的事件众多存在 着矛盾。 科学研究发现, 虽然大脑每秒钟要处理 000亿比特的信息, 可人们只能意识到其中的 000比特信息,只 是关于环境、人们的身体和时间的。人们所能知觉到 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信息是没有被知觉到的, 运用知觉到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是一件非常困难 的、非常稀缺的事情,把它运用到非常重要的决策事 项上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而剩下的决策将交付其他 方式进行。 而且更进一步,理性是串行的,能够同时处理的 任务较少,而事件是并行的,需要同时处理的任务众 多。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证明,大脑最多能够同时有 意识地处理两个不同的事件, 但同时有意识地处理 不同事件会损伤大脑 而有的神经科学家甚至认为,人根本不可能一心二用,可能是由于两个事件的 间隔时间很短, 造成了人们能够同时进行两项任务 的错觉 [10] 但人们面临着很多必须要同时进行的任务,需要有某种机制来缓解这一矛盾。
只留下一种或两种 需要靠大脑运用理性进行精确选择的任务, 其他同 时进行的任务能够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得到解决是缓 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无意识或者较少意识执行 任务的方式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本能,另一类是习惯 242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Social Sciences)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Social Sciences)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Social Sciences) 因此,问题应该这样表述更为恰当:人与其他动物一样, 主要依靠习惯与本能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而通过演化而获得的理性赋予了人类能够在较短地 时间内超越习惯与本能的这种固化行为决策模式的 能力。 虽然获得的理性是有限的及理性不能进行多 项决策等缺陷,但它在一定程度使人摆脱了习惯与 本能等固化行为决策模式的局限性,增强了行为的 前瞻性,进而能够比其他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 的环境,并具备了对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自身需要 的能力。
(三)理性与健康行为习惯的转变 理性是改变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逻辑上看,既然人类的理性赋与了人类超越习 惯与本能的能力,那么,人们自然能够运用理性在较 短时间内来改变习惯,甚至本能,较短时间主要是与 其他没有理性思考能力的动物相比的意义上而言 的。而且还可以得出一个推论,个体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前提下,具有的理性越多,改变习惯就会越容易。 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构建了诸多基于理性的 行为转变模型,如健康信念、计划行为理论、知信行 模型等,用以指导人们改变不良的健康生活行为,但 这些模型在实验中具有一定的效果,而在实践中却 没有发挥其预期作用。 这与理性的参与程度及其习 惯的特征具有密切关系。 如前所述,理性决策的方 式是串行的,一次只能是一项或者最多两项的。 果有其他事件占用理性,或者理性并没有发挥其规划作用,它是不能改变习惯的。 实验这种研究方式 可能已经提醒受实验者要控制或者规划自己的行 为,而一旦没有实验,回归自然状态,理性可能就没 有参与进来,控制或者改变自己行为的能力大大减 但这些实验也确实证明了理性在改变习惯行为方面上的作用,但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最重要的一个 前提就是理性能够参与进来。 这是由于习惯具有自 动执行的特征,如果没有理性的参与,习惯将不会改 变,直到习惯由于某种外在因素而不能持续下去为 因此,理性参与是习惯改变的重要因素,改变习惯性行为时,使个体处于轻松的、较少应用的理性的 状态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理性参与进来,以实现 对习惯行为的干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