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消费者社会责任

消费者社会责任

消费者社会责任所谓消费者社会责任是指当企业将产品使用权转移至消费者,如果关于产品非正常使用或者处理会危害到其他人或者社会环境,那么关于消费者对这项产品的处置就拥有一份社会责任,当然,量越多

范畴播报

编辑

定义

对于消费社会责任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因为它的定义与政府,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定义类似。如果说要把消费者社会责任与其他两种社会责任区分开来的话,那么可以直接切入本质——权力。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我们来客观分析下这样的一种事实。我们这么依次看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话,我们是不是发现他们权力的范围是依次缩小的。政府的权力很大,涉及到各个领域,比如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经济等领域;企业权力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然而,虽然仅局限于一片领域,但是由于经济与政治,外交,军事,科技方面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一般地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那么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就比较有权威,军事,科技方面都也会比较发达,于是企业在这一方面的社会责任也很关键。最后消费者,它权力最小,仅仅拥有的是对产品的使用处理权。总之,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则越大,所以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涉及的范围就比较小。但不能因为它的“小”,而忽略掉它的“大”。怎么解释?虽然一个消费者对一件产品的使用权很小,但是由于消费者是市场所有个体的集合,这种集合会使单个产品的使用处理权进行累加。假设消费者关于同类产品的处理方式一致的话,那么它将会影响一个产业,而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比如说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废电池回收”,如果大部分消费者对废电池的处理方式都采取一致的方式,比如说是乱扔,那样的话,它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污染将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掉这部分的社会责任。接下来,我将对“消费者社会责任”给出详细定义。

研究意义

对于研究消费者社会责任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从完善社会责任体系分析;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社会责任存在的意义分析。这一分析逻辑相对来说比较严密,这是因为第一方面的分析是针对这个社会责任体系这一整体而言,另一方面是就消费者社会责任存在的意义而言,这是属于局部分析。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符合“两分法”的原则。接下来,我将从这两方面来具体研究消费者社会责任的意义。

首先,从完善社会责任体系分析。在第二部分第三节里,我已经详细研究出二元社会责任体系的不足,而三元社会责任体系能够有效地弥补其不足之处。况且,我们知道,所有的理论都是相对,这个相对性存在主要原因是受到时代环境以及人们对宇观世界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的影响。怎么说呢?因为社会是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方面,而人们所研究的理论都是从这些领域中去挖掘出来的,也就是说理论来自于这些领域。然而,这些领域是发展变化的,这也就说明人们研究产生的理论也是发展变化的。另外,还要考虑到,人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程度,对万物真理的总结情况。如果人的认知相对浅薄,那么人就仅能用相对浅薄的认知能力从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总结归纳出相对浅薄的理论。而由二元社会责任体系中,我们可以从其相关的领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中发现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发展社会的根本途径。于是,针对这些问题,我找到一种理论方法进行对待,这个理论就是三元社会责任体系。该体系的提出能够应能引起各方利益集体产生觉悟,从而集众人之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另外,就是从消费者社会责任存在意义的角度来分析。之前,我定义过什么消费者社会责任,并且也举例过几个典型的例子,从定义来看,这些例子都是属于消费者社会责任范畴。接下来,我们来看下消费者社会责提出的意义。我们知道由于社会本身的客观性导致某些事物存在也具有客观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能避免的,比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温饱问题,就业问题,经济危机等等,这一切都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那么消费者社会责任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所不可避免,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我的提出只是向社会证实它的存在。只有证明它存在了,我们从能以此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试图对它构建一个新的体系,从而以严谨的科学观来解决这个新体系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研究成功了,那么以后我们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模式对它进行处理,当然科学有时不能完全归纳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有时我们也要灵活变通,通过创新找出我们所要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对发展的意义播报

编辑

由于本节研究的对象是“消费者社会责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我们所要研究的逻辑是二者之间关系,具体地讲,就是消费者社会责任提出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因此,在分析这层关系时,为使分析逻辑方面更加合理,我认为有必要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与内涵进行剖析,从中了解到它对消费者是否存在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从而加快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渊源与内涵

1、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渊源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管理理念,不过它不是一般的管理理念,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所管理的对象是整个地区,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然而,它的这种关于对象的分类仅仅是从地理来看。从内容来看,它所管理的范围之广,管理难度之大是很难想象的,包括科技,经济,资源,环境,法律等。那为什么要管理这些东西呢?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即“生存”与“发展”。话句话说,正是“生存危机”与“发展危机”才使得人类不得不采取一切措施去保证。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知道,人们之所以对自己的发展产生疑虑,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这些危机包括:(1)资源危机。工业文明依赖的主要是非再生资源(如金属矿、煤、石油、天然气等)。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而且这些水的分布极不均匀。其中,发展中国家大多是缺水国家。我国70%以上城市日缺水1000多万吨,约有三亿亩耕地遭受干旱威胁。由于常年使用地下水,造成水位每年下降2米。(2)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人体70%由水构成。沙漠即意味着死亡。现在,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场遭到严重破坏,世界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0%,而且还在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着。(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等等。由于工业化大量燃烧煤、石油,再加上森林大量减少,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因而造成了温室效应。其后果就是气候反常,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据统计,到2000年,可使地球温度上升2.7——8.1゜C。由于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的大量使用,使南极臭氧空洞不断扩大。据估计,南极春天臭氧层比15年前已变薄 50%。(4)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每年减少4200英亩,按这个速度,到2030年将消失殆尽。据估计,地球表面最初有67亿公顷森林,陆地60%的面积由森林覆盖。到80年代已下降到26.4亿公顷。由于丛林减少,使得地球上每天有50——100种生物灭绝,其中大多数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

当代发生的各种危机,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传统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以摧毁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的道路。人类已走到十字路口,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客观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类对待自己生存环境的认知,是由低级往高级进行着转变。

以上,我们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渊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接下来,我将一步一步地对这个定义进行解剖,从中找出“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行为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就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从定义来看,从定义给我们的要求来看,在这里,我将其分为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第二是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产生危害。按照马斯洛无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从哲学对世界的看法而言,人类需求的内容可以简单地归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需求;另外一类是精神需求。很显然,以后者为标准对马斯洛五需求进行分类的话,生理与安全归于物质需求,其余归为精神需求。接着,我们来看下,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两方面需求的要求。显然,相对于精神需求来说,物质需求是最重要的,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也是如此,因为任何精神的追求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因此,物质的满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些物质又包括哪些呢?上面,我们分析过,人类关于物质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而关于这两方面的需求是否被满足可以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来找到答案。而对于精神需求,由于一旦人们在生理与安全等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时,人类就会自然而然寻求更高的需求,精神需求就是更高阶的追求。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一下之前我所做的分析,即“可持续发展”解决的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物质需求偏向“生存”,也就是说,人类生存的条件就是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而精神需求偏向“发展”,也就是说,人类发展的条件就是精神需求的到满足。其实这一点很容易被证实,这里,我只分析精神需求对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这肯定是真理,因为科技代表着理论与生产工具,科技越发达,其所集成的理论就越健全,而通过理论所研发的生产工具,科研工具就越发达。很显然,这一切都是科学家精神的产物,或者说是科学家自我实现的产物。仅这一点就可以证实了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接下来,我们来先考虑一代人物质得到满足,精神得到满足的条件。

首先,我们来看下,保证一代人生存的物质条件有哪些。关于物质条件,对人类来说,无非就是满足人们的吃,穿,住,行。对于“吃”,若每个人经济收入得到保证,或者能够自给自足,那么一般地,吃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这只是对一代人的考虑。况且,要知道,整个社会虽然在吃的内容变化很大,但本质上却没有多大差别,因为,吃所需要的材料,无非还是来自务农,畜牧与打渔,而这一切无一不是来自于自然环境。虽然经济发展能够保证人们收入得到提高,但问题是,一旦资源不足,钱多又有什么用呢,其只不过是人类用来提升自己地位,名声一种工具罢了。如果一旦吃都成问题,那么这些高层次的需求又有什么用呢?换句说,如果把社会虚拟财富与社会物质库存进行分开比较的话,一边的社会虚拟财富虽然在不断膨胀,但是财富的基础——社会物质库存却在不断的降低。总的来说就是,人们生活在虚拟的财富膨胀中,殊不知人们却正在这个时代里急剧地“变穷”,这可以用经济危机里常使用的一个概念进行类似概括,即“泡沫经济”。当然,对于穿,住,行也是如此,它们表面上是由人类所创造,但是其本源却来自于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是再拿我们的生存环境做交易。当然,“吃,穿,住,行”的满足只不过是针对人们对生理方面的需求,而对于安全需要,那考虑到主要是自然灾害,这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人们无法改变的事实,除非有新的物质降临在地球上。除了自然灾害,还包括战争,疾病,经济危机,退休保障,养老保障等等,这些都属于安全需求的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内政治法律制度,国际地位以及物质资源储备。但是,总的来说,除自然灾害,战争之外,对于其他安全需求内容得到满足的绝对条件可以概括为一个,亦即是物资储备与生存的自然环境。

在上一段,我们考虑了一代人物质满足的条件,即自然环境资源的充足,这些资源包括资源,能源以及生态环境。但是问题是,虽然自然环境相对一代人来说是充足的,可是,人类本质上是一种生物,而生物的本质是生殖繁衍后代。因此,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能仅考虑我们本身,我们也要关注我们下一代人所生存的环境。而由于某些资源、能源是绝对的,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营造与维护我们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并试图从科学领域中探求新的资源。从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尽量保护这个地球,尽可能地把我们对自然的破坏降至最低,甚至用自己的双手来营造我们的生存环境。接着,我们分析一下精神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设,唯有当低级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类才会向更高一级的需求迈进。前面我们也说过,物质需求是低级需求,精神需求是高级需求。因此,按照这个逻辑,唯有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人们才能去寻求更高需求的满足。由于,社会本身由于某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社会本身必然存在物质不均衡分配,财富相差悬殊等不公平的问题。而且,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性,使得有些人必然从事体力,而有些人必然从事脑力,因此不同的人由于分工的不同,生存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自我实现的内容就不同。因此,人们要满足最高的需求除生理与安全需求之外,他们在精神需求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自我实现这一领域。而对于爱与归属,尊重这一方面,我认为,若是要满足所有人“爱与归属”问题是一件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背景的人,由于背景的特殊性使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必须采用一切社会经济手段,比如对遭受自然灾害的人民,艾滋病人歧视问题,残疾人工作就业关心问题,精神病人照顾问题等等这一切并非仅依靠一套固有的模式就能解决,换句话说,这不是依靠一个集体,组织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由于受众的广泛,使得我们可以联想到的方法无非就只能依靠法规,媒体宣传,教育,特别处在2010年这一时代的人,迫于生存的压力,有时会不得不在损害他人的利益的基础上去实现自我。至于“尊重的需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生活上,事业上,比如夫妻之间的互相尊重,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尊重,同事之间的互相尊重,上司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尊重等等。而实现这一种状态的方法主要设法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里,人必须都拥有一致的观念,即是要懂得博爱,只有懂得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但是,这个社会存在这样的一种不好的逻辑,即所谓的社会经验,有人说,在中国生存靠的主要是关系,而不是个人实力,还有人说,这个社会很多人善于欺骗,因此,不要太轻易相信别人,另外也有人说,这个社会总是存在官商相护的事,官场很黑暗。其实这一切所谓别人的经验有时会完全摧毁一个人对社会所抱有的希望,使得一个本来心存善念的人,一个懂得博爱的人最终在别人丑陋的观念催化下变成一个冷血的人,一个嗜钱如命的人,然后这个人又变成传播这些观念的人。这真是一种可怕的逻辑。因此,我们若要让整个社会学会互相尊重,则一定要拒绝这种逻辑,相信这个社会还有得救,而实现的最好前提是“从我开始”。

持续发展意义

1、消费者社会责任提出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物质生存环境

在上一节,我们分析了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内容。这方面包括物资储备与生存环境,物质储备主要是指资源与能源,而生存环境主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关于这类问题的有很多,比如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地平线升高,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森林面积锐减,等等。因此,我们若要分析消费者社会责任与物质生存环境的关系,则可以分析消费者社会责任的提出对这些资源,能源以及生态环境这一系列物质条件所产生的效应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之前,我们举例过两个例子——“白色污染”与“废电池回收”,其中,如果消费者对这两方面的现象都作出积极的回响,履行他们的身为消费者所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一方面白色污染则会很好的治理,相应地,它解决了白色泛滥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土壤受废电池的污染,相应地,它解决了土地资源的维护问题。可见就这两方面来说,消费者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为我们物质生存环境的维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长远来看,他们保护了下一代的生存与农耕环境。当然,消费者社会责任提出的意义不当当只在这两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要知道,我们如果能够对消费者社会责任进行独立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那么我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将不是特殊的问题,而是一般性问题,是普遍的问题。比如说,就上面我们举出生态环境问题,比如臭氧层空洞,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对消费者提出相关社会责任观念,那么就有利于消费者对这方面引起重视,禁止或者减少对那些会释放氟里昂的冰箱的使用,从而为生态环保尽到应有的责任。再如土地沙漠化与沙尘暴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属于植被砍伐问题,这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就业问题;二是教育问题。但是这不是属于消费者社会责任范畴,因此,对于这方面,消费者只能做的是减少对木材的使用,比如一次性筷子之类。总之,对于类似有关于商品使用权的转移,而且商品本身的使用或者交易如果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连带关系,那么就可以采用相类似的方式进行解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消费者社会责任的提出确实能够对维护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这一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这就说明了消费者社会责任的提出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就物质生存环境的维护来讲具有很大的意义。

2、消费者社会责任提出有助于加快社会集体氛围的形成

前面我们具体分析过,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能够保证社会有效率的发展,而且我们也分析过,这类需求包括三个方面: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根据消费者本身的定义,我们知道消费者之所以为消费者是因为针对某件商品来说,如果他与当事人发生交易行为,那么该商品的使用权就发生了转移,并且当事人就成为关于消费这件商品的人。然而我们所分析三个需求对象它们本身并不是商品,因此没有涉及关于所谓的使用权的转移。但是并不能就这样说消费者社会责任的提出与精神需求满足所需要的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无关。即使它们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存在一定的间接关系。接下我们来看下,这些间接关系具体体现在哪一层面。

我们知道,人类是一种具有复杂情感的动物,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表现在个人与社交。另外,根据行为心理学,我们知道,人一般是通过行为冲击来影响另外一个人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假设,即集体行为的一致性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该集体中的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这个行为从时间来看,它有一定的历史跨度,那么它就能够形成一种独有的文明或者文化,而各种各样的文明文化的集合就形成该集体的一般性格,从而形成这个集体的精神。如果这个集体是企业的话,那么它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如果这个集体是国家的话,那么它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国家的灵魂。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文化,乃至民族精神都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重塑,而能够重塑的前提条件就是开始改变集体行为的表现是否能够持久。接着,我就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了,即消费者在尽到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时所表出的行为是否就是这样的一种行为。很显然,它就是这样的一种行为。这可以从该行为的两个条件确定:一是它属于集体性行为;二是它受到法律与道德限制,故它可以是一种持久的行为。因此可以保证,如果消费者能够长期保持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觉悟,那么它将有利于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影响未来国家精神领域的形态,从而为下一代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进而提高社会发展的速度。 [1]

上一篇: 郝贵生:谈屈原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下一篇: 香港大学运输政策与规划硕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