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规范学习
(一)含义
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题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具有情感性、约束性、延迟性的特点。
(二)培养过程
1.社会规范的遵从
(1)含义:一般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
(2)地位: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价值。
(3)特点: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为了获得认同的工具)、情境性
(4)类型:从众(跟随他人行动);服从(遵从行为要求)
(5)影响因素:第一,群体特征的影响: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标准、越集中、越明确,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就越强;第二,外界压力的影响;第三,个性特征的影响。
2.社会规范的认同
(1)含义: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与社会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自愿接受社会规范的现象。(但未真正认识到社会规范的价值)
(2)地位:是社会规范接受及道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是一种较高的接受水平,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
(3)特点: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不会随情境而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4)类型:可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指个体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认同现象;后者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认同现象。
(5)影响因素:第一,榜样的特点;第二,规范本身的特性。包括社会规范的抽象性程度(越具体越认同),社会规范的实践意义,社会规范的使用频率;第三,强化方式:如奖励和惩罚。
3.社会规范的内化(最高级)
(1)含义:即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这一内化过程。
(2)地位:第一,是最高的接受水平;第二,自此阶段,作为遵从态度的内在机制已经确立起来;第三,标志着内化过程的最终完成。
(3)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4)影响因素:对规范价值的认知;对规范价值的情感体验。
二、品德发展
(一)含义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德性。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心理特征。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 2.学校、集体环境; 3.社会化。
(三)道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1.道德认知
(1)含义:即道德观念,是个体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掌握的条件:
【1】有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
【2】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
【3】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3)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2.道德情感
(1)含义: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
(2)作用:第一,激发、引导道德认识;第二,使人乐于接受某种道德概概念,而拒绝另一种;第三,乐于接受某人的道德教育,不接受其他人的;第四,调节、控制人的道德行为
(3)形成与培养:移情方式。如:
【1】丰富学生有关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利用具体生动形象引起道德情感共鸣
【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6】教师应该创造一种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可真诚坦率的表达他们的观点从而进行感情交流
(4)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3.道德行为
(1)含义:是与个体的道德意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意志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
(2)形成与培养:
【1】激发道德动机
【2】帮助学生掌握合理道德行为准则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3)理论:斯金纳,班杜拉
三、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含义
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
(二)成因
1.客观:家庭、学校、社会
2.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和法制观念;缺乏道德情感或道德异常;意志薄弱或畸形的意志发展;养成不良习惯;心理内部矛盾。
(三)纠正与教育
品德不良学生要经历醒悟、转变、自新三个阶段的转化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醒悟阶段:品德不良的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
2.转变阶段:品德不良的学生有了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开始,在整个转变过程必然要经过不断的矛盾运动才能成为一个新人,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即重犯以前的过错。反复的情况也有两种:前进中的暂时后退,另一种是失败出现的大倒退。
3.自新阶段:品德不良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转变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对已转变的青少年要倍加关心爱护,不得歧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