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2384读大约8分钟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古圣先王明白顺从人性的教育可以感化人民。可见,古圣先贤对于教育非常地有信心,认为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也认为社会和谐不是理想,而是可以达到的,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的盛世,就是由于推行圣贤教育所成就的。那么,圣贤教育所达致的结果,古代可以,当今是否同样可以?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就在于怎么教。
后边说:“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这就是说,领导者要率先实行博爱,人民受到影响,就不会发生遗弃自己亲人的事情,所以上行下效非常重要。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向人民宣讲仁义道德,人民受到感发,就会起而效法实行。这就是说,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德义”,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加注中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也”,上面的领导者如果都喜欢德义,那么老百姓就没有不服从效法的。
《礼记》中也说,“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下级事奉上级,并不是看他所下达的命令,而是看他的行动。上面的人如果喜欢某一个东西,那么下面的人只会比他(上面的人)更加喜欢。所以,上级领导所喜好或所厌恶的事物就不可以不谨慎,因为他们是人民的表率。
可见,领导者如果真的希望社会风气好转、真的希望人们的道德素质普遍地提升,那就应该自己率先垂范,自己首先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学习传统文化,然后把学习听课、身体力行的音像通过广播、电视大加宣扬,大众看到后才会起而效仿,整个社会也才会真正形成重视伦理道德、重视传统文化的风气。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领导者如果自己能先做到敬让,那么老百姓也就不好意思彼此去争夺、争讼。“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则下效法之”。
在历史上,虞、芮两国的国君因为田畔的界限争执不决。他们听说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于是就想让西伯昌来为他们裁定。但是他们来到周地后,看到周人在耕田的时候互相推让边界、走路的时候互相让路;到了周的都邑,看到男女各走各的路,老人不用自己背着东西在路上行走,旁边有年轻人帮忙照顾;到了周的朝廷,看到文武官员个个彬彬有礼,士让大夫,大夫让卿,彼此都是互相谦让、有礼有节。
所以,正是看到这些,两国的国君才非常惭愧,于是也不好意思再找西伯昌评理,就惭愧地回去了。周文王自己首先是个仁人君子,能够做到谦恭敬让,上行下效,结果才不仅仅感化了自己的百姓,还让虞、芮的国君受到了感化。
“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在中国古代,明君贤王都是以礼乐来治国,像《论语·泰伯》篇中,孔子就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因为礼乐对于平衡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以及以此来达到社会和谐秩序至关重要。而礼乐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们源于天地自然的和谐与秩序,如《礼记·乐记》中所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首先看这个“礼”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从模仿天地自然秩序而来的。天上的日月星辰运转不悖,地上的山海平原高下相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循环不息,这是天地自然的秩序,也是“礼”的来源。“礼”模仿天地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秩序就是“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这五伦之中,有两伦(即父子、长幼)是天伦,即天然的伦理关系。这些秩序都是出于自然,不能悖乱。所以圣人制礼,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五伦关系,保持人的尊严,进而作为修道的基础。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学习儒学就是要以修道为主,修道必须要修定,也就是要保持定力;而要修定,就必须首先使行为有秩序,不仅五伦关系处理不能够紊乱,甚至于面对一切事物都不能够错乱,即使摆放书籍、文具、日常用品,也都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这样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才可以随手拿取。修道人,就是要能够养成不乱的习惯,渐渐地能够做到心里归于纯一,久而久之,定功、道力自然就有了,如此,就算遇到大事,也能够镇定处理,即使到了生死关头,也不致于手忙脚乱。
儒家的礼教、“礼”的教育,无论上智、中人、下愚哪一等人,都能学,也都必须学。学到一分便有一分的受用,学到十分便有十分的受用,学到圆满就能成就大道、成为圣人。正因为“礼”对于做人至关重要,所以孔子特别注重礼教。但由于某些原因,过去有些人以小疵而妨大美,批评礼教、反对礼教,说礼教怎么怎么不好,甚至还阻止一般人学礼,结果有不少人受到影响,对礼教产生了误解偏见,其实这些人并不懂礼、不理解礼的深义、更不知道礼的用处,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所以,有志学儒的人,不应该人云亦云、听些歪理邪说,而应该以圣贤为师、以经典为师,接受圣人的教化,树立正确的知见,不仅自己学,还要劝人学,成己成物,这样才能够为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献一份力量。
“乐者,天地之和也”,这就是说,真正伟大的音乐能够成功地仿真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有意义、可取的,所以作乐应该以追求和谐为目的。而且中国古人认为,音乐不仅能够反映人的情绪、情感,还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原因就在于它能渗透到人的内心深处,对人的心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上可见,“礼”规定了明确的秩序和规则,而“乐”则能普遍地在人们中间建立一种平和的气氛,所以古代的礼乐教育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要明确地告诉人们应该崇尚什么、喜好什么、厌恶什么、反对什么,而且国家对崇尚的要加以鼓励、加以激励,对于反对的、禁止的要加以惩罚,这样,老百姓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不会、也不敢去违犯禁令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