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牢牢占据着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峰 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也凭借其精湛的产业技术与管理享誉世界, 已经迈入了“工业4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牢牢占据着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峰; 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也凭借其精湛的产业技术与管理享誉世界, 已经迈入了“工业4.0”时代。而在工程建设领域, 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凭借着“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和“港珠澳大桥”等世界级工程建设的奇迹, 在世界工程领域竞争中一枝独秀。归根结底, 这些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 离不开中国工程师的不懈奋斗, 更离不开其坚守和发展的精神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熔铸而成的中国特色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 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变迁中, 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变化发展, 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工匠精神、近代工匠精神与现代工匠精神。

古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精益求精与言传身教。无论是古希腊颇具艺术美感的维纳斯雕像黄金比例的精确测量, 古罗马令人赞叹的万神殿穹顶跨度的完美比例, 还是古代中国奇思妙想的“榫楔”建筑工艺, 都凸显着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核心理念。此外, 通过考察广泛存在的古代工匠世家, 我们发现古代工匠更加看重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其下一代的传承与发扬。古代工匠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秉持“精工”与“传承”的精神理念。

近代以来, 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与机器工厂的不断崛起, 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 社会生产开始出现了分工与协作。“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 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 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379因而, 在社会各行业纷杂接触的大背景下, 近代工匠精神增添了分工协作与爱岗敬业的内涵。此外,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推动着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创新精神也开始在近代工匠精神中得到体现。在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下, 近代工匠精神则从社会关系的视角重新构建了一种重视“协作”与“创新”的精神理念。

然而, 在近现代高速的工业化进程中, 由于片面强调发展而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 使得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 生态灾难频发; 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也使得产品生产与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保证, 人类文明的自身安全面临着极大威胁。因此, 伦理道德开始成为现代工匠精神的新主题, “工程伦理学”也成为现代工程教育的必修课。马克思说过:“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 天生是政治动物, 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379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不仅是一个经济和利益实体, 也是一个社会和伦理实体。作为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的桥梁, 工程师一旦失去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则一定会失去责任心与使命感, 结果必然是轻则屋倒桥塌, 重则家破人亡。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带来损失, 也给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损害。现代工匠精神正是在对古代精工与传承、近代协作与创新等工匠精神的继承发展下, 增添了一种更为重要的“敬畏精神”, 即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2. 新时代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 当工匠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 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工程建设模式相融合, 便在新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得到了不同以往的创新发展和理念升华, 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创新性地从传统的强调微观个体体验, 注重工匠群体简单协作转变为强调宏观集体攻关, 注重工程师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整体协调; 从简单的精益求精、分工协作上升为集体决策、大局优先; 从片面的经济利益至上转变为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 人民利益至上。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工匠个体微观上的“匠心、匠德”, 而升华成为属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一种宏观集体意义上的“民心、民德”。概而言之,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就是一种集体利益优先、识大体顾大局、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家国精神; 是一种同心同德、坚持不懈、团结攻关的集体精神; 是一种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实践优先的实干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是中国工程师和工程建设者创造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1. 实践为本、集体攻关,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实践精神。工程建设重在实践, 唯有实践才能认知, 唯有实践才能创造。但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又不局限于实践, 理论指导在中国的工程建设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工程建设历来注重寻求理论指导, 把理论研究和反复实操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尝试最佳解决方案, 最终通过具体实践予以实施。在明确任务、分工协作的同时, 进一步强调在重大关键问题上要集体攻关和集思广益, 以此确保工程建设的最优选择。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青藏铁路工程。青藏铁路的修建仅正式的实地勘探就进行了至少四次, 还不包括为解决特殊问题而进行的大大小小的阶段性勘探。新中国成立之初, 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相关工作时就特地拨钱拨人用于青藏铁路的具体勘探工作, 但最终因为1958年后国内较差的经济形势而被迫中止放弃。到了七八十年代, 青藏铁路的建设被重新提上议案, 第二次与第三次的青藏铁路勘探接连开展。为了确保科学勘探与降低施工难度, 还特地请来了国外专家与国内专家一同进行实地勘探、考察, 但最终因为高寒缺氧, 难以保证建设者生命安全, 加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带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等现实的问题, 建设难度巨大, 举国之力难以为继, 因而遭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否定, 中央再一次被迫叫停青藏铁路修建计划。事已至此, 中国工程师仍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 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 集体攻关克难题。关于高寒冻土、人员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难题, 在最后一次被称为“生命禁区中的勘探”中得到了切实的解决[]17。2001年9月, 青藏铁路正式开工。2006年, 在中国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团结合作的努力下, 这一条一度被称为不可能的世界奇迹“天路彩虹”蜿蜒横跨在青藏高原之上, 为藏家儿女送去了富裕和希望。回顾历史, 支撑中国工程师们在屡次失败中却仍一直坚持不懈、努力实践、重大问题集体攻关的正是这种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

2. 精确测量、严密计算, 遵循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在现代的大型工程建设中, 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精确测量和严密计算, 相比于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而更加注重实用经验的古代工匠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今日实现了从实用经验为主到遵循自然规律、精密测量、严密计算为主的转变。在工程建设中, 尽管中国工程师仍然器重先人前辈的经验, 但更加注重实地的测量和考察, 注重严密的计算和可行方案的数理推演。

仍以青藏铁路为例。工程师们为了攻克常年冻土、生态脆弱以及高寒缺氧等各类难题, 在实地勘探中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和模拟计算。大至土壤的硬度、生态环境的承受力, 小到铁轨的具体位置、地基固定的深浅, 甚至对各路段氧气的稀薄程度都作出了严密的测量与计算。在实际施工中, 大大减轻了施工者的身体负担。铁路一线设置的施工者吸氧站, 也是根据人体的实际需求与高原上的实际温度和氧气稀薄程度等作出的精确测算。同时, 为了使青藏铁路的修建更为科学与合理, 中国工程师们还对铁路途经地区人口稠密度进行了测算, 最大程度避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也体现着严密自然科学中的人文主义关怀[]24-40。正是有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精确测量和严密计算, 才使得青藏铁路的施工如期进行。

3. 大局优先、无私奉献, 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还是一种家国精神。家国精神历来是根植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传统理念,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等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了一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的利益观念共同体。这使得中国人民更懂得大局为先, 更懂得保障集体利益与保障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与人口稠密度, 进行工程建设难免会触及到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在内很多人的个人利益, 但为了国家切实的工程建设, 为了国家的兴旺与发达, 这种家国精神的发扬也使得中国的工程建设极大地减少了阻力, 保障了国家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实现。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是家国精神最为典型的体现。三峡水利工程在兴建过程中遭遇了许多重大的难题, 尤其是三峡工程的周边移民问题。尽管项目建设最终选址在宜昌三斗坪, 但三峡大坝作为长江上下游重要的防汛发电水利工程, 其建设将直接影响到上下游近百万人口的居住与生活, 其中更是包括了工程建设各分段内当地筑建工人与工程师们个人的土地、房屋与财产。庞大的财产资源牵涉以及纷杂的直接利益群体使得移民工程阻力空前。但在国家开发性移民工程的实际进行中, 我们却惊喜地发现, 在实际了解了三峡水利工程强国富民的未来前景及其对后代的各方面惠泽后, 周边的老百姓们都积极主动配合进行迁移, 甚至主动减少对国家的补偿要求用来投入三峡工程的建设。我们的工程师与筑建工人们更是以身作则, 舍弃了个人小家的利益, 一心扑在国家建设之上, 为了工程能够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 更是加班加点, 经常“三过家门而不入”。据统计, 三峡移民工程总计迁移线下人口84.75万人, 淹没房屋3 473万平方米, 淹没耕园地41.83万亩; 淹没涉及2座城市、10座县城、114座集镇、1 632家工矿企业和大量专业项目[]。工程牺牲之大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 但正是在这种大局优先、无私奉献的家国精神下, 肩负历史重任的中国工程师、筑建工人们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舍小家、为国家, 舍私利、为集体, 舍自己、为子孙, 这才成就了今日三峡水利工程的巍峨奇迹。

4. 群众为本、统一领导, 凝聚力量行建设的实干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更是一种凝聚力量行建设的实干精神。近代中国一盘散沙, 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国人民艰苦奋斗,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崛起和人民的幸福。在工程领域也无例外,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既无法团结中国工程师进行国家建设, 也无法团结人民群众支持国家建设。失去了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 任何大型工程建设也只能沦为空谈。可以说,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同时, 党的宗旨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基本路线是群众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 群众为本, 人民利益至上。只有坚持群众为本,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 才能有效凝聚各方力量真正行建设, 才能真正做到“实干兴邦”。

2018年实现通车的又一“中国奇迹”港珠澳大桥就是实干精神的典型体现。在长达55公里的大桥建设中, 由于横跨港珠澳三地, 还要建造入海口人工岛, 最后完成对接, “三地”协同建设不可避免。跨越海峡、穿越海底、外海快速成岛、隧道基础设计、沉管预制和结构设计, 以及沉管安装成套技术等难题接踵而来。从水下铺设到海上吊装, 建设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精准无误, 大桥的建设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香港、澳门与大陆的社会制度、建设标准和施工进度等巨大差异使得大桥的建设一度不被世人看好。但事实是, 这一超级大桥自2009年开工9年内就已经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车, 有效整合了港珠澳两岸三地的经济发展, 为港珠澳三地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闪耀着三地不同凡“想”的智慧之光[]。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和中国政府的统一协调, 离不开三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更离不开大桥建设者的无私奉献和埋头苦干。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哲学基础1.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辩证唯物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强调物质第一性与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相统一, 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首先便是这种实践精神。无论是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还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是依据交通不便, 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实际情况而进行规划和施工建设。这是典型的物质现存状况与发展需求决定了工程建设目标的表现, 体现着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理。此外, 在进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之前, 工程师们都进行了长期、反复的实地勘探, 力图对建设的可行性作出最准确的分析, 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的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等现实情况, 以人为本决定最合理的施工方案。这又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体现。在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满足人的价值需求, 这一唯物论原理与工程师作为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中间“转化者”的身份也是相符的。

2.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唯物辩证法基础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方法论基础。在工程建设中, 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矛盾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矛盾, 同时, 工程师和群众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也体现着矛盾的主次方面。工程建设代表着国家、集体和后代的利益,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个人的、当代的利益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既要看到主次矛盾, 也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 因而形成了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的大局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典型内涵之一。此外, 青藏铁路从不可能到成为现实, 也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仅仅是铁路本身, 更要考虑其周边环境、人口以及实际地形的可能性, 这些都是与铁路的修建具有紧密联系的。正是这些实际条件的限制, 使得修建青藏铁路的前几次尝试都失败了, 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多次的失败也为工程建设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点点积累, 由量变质, 形成质的飞跃, 这种量与质的关系是辩证法的内涵, 显现着事物的发展就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

3.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认识论基础

“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 由精神到物质, 即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 才能够完成。”[]这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 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认识论基础。青藏铁路的勘探经历了多次失败的过程, 但人们的实践从未停止, 认识也不断加深, 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不断产生的新的认识推动着新的实践, 当认识、条件、技术、资金等逐渐成熟之后, “天路”也便应运而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等也是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是在认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检验中完成建设的。工程师们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与对于工程建设难题的不懈攻关, 认识与实践的矛盾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此外, 不断发展的认识也促使人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世界, 追求真理。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中, 便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指引着工程师们坚持不懈, 在反复尝试中不断探寻完成工程建设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并最终付诸工程实践, 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工程奇迹。

4.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历史唯物论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无论是进行哪一项工程建设, 都是要依赖于对当前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客观分析, 正是由于交通、电力以及经济一体化等社会需要, 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港珠澳大桥才有了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政府与工程师也才有了建设的预想与规划, 这体现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反过来, 党和政府对工程建设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 给予了中国工程师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也体现着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此外, 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观点, 这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群众为本的精神, 工程建设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而且工程建设来源于民并且最终还是要造福于民。党的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也是中国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秉持的基本观念, 脱离了群众, 离开了群众的支持, 再宏伟的工程建设也将是空洞的、难以为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体现, 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中心论”重要思想的具体落实。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

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指引着中国的工程建设,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持续深化改革, 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与内容。如果动摇了基本道路和根本指导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根与源, 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因此, 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 就必须首先坚守住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理念的根与源, 坚持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只有如此, 才能使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不变质, 也才能在其指导新的工程建设实践中为其开辟更多的发展道路与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才能使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2. 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的根本方针不动摇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是一种实践的精神, 也是一种群众为本的精神。这与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的根本方针是一致的。坚持实事求是, 就要求脚踏实地的实践, 每一项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前期必要的实地考察勘探, 只有实事求是地调查测量, 才会发现问题, 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寻求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同样,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也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 指导工程建设的实践, 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程建设来源于群众, 最终还是要造福群众, 工程建设的实际受益者仍然是群众。应当以民为本, 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便失去了灵魂, 工程建设也便难以为继。因此,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要想得到进一步地传承与发展, 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实践, 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的根本方针不动摇, 才能使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具有活的灵魂, 才能为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坚持追求卓越与不断创新相统一不动摇

从古代工匠精神直至今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传承至今, 关键在于工匠精神在不断追求自身卓越发展的同时, 更注重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工匠精神从其诞生开始便随着时代的变化, 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最新的成果丰富与发展自身, 才能使其紧跟时代、传承不断。同样,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是传统工匠精神吸收了中华大地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产生的, 是在新时代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 要想紧跟潮流, 继续得到传承与发扬, 就必须以追求卓越为本, 坚持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中华文明成果的创新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创新也是当今时代的一大趋势,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不被世界淘汰,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也是如此, 必须坚持把追求卓越与不断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与时俱进, 传承发展, 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工程建设提供思想导引, 为中华文明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工程奇迹。

4.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不动摇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这种“敬畏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重要补充, 也是近现代工程探索的重要教训。在生态问题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今中国社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必须关注生态环境与自然规律,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工程建设是在改造世界, 但必须是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条件下的改造世界。传统工业化违背自然规律的无节制索取, 以牺牲生态为发展代价的时代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 这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强调“五位一体”尤其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原因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也必须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工程建设, 造福人类。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还应该注重人文关怀, 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人, 最终受益的也是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唯有将人放在中心地位, 坚持工程建设为了人, 坚守中华文明优秀的伦理道德, 敬畏生命, 对生命负责, 才能为人们所秉持、所传承、所发展。

上一篇: 洪声E评 | 大国工匠精神——民族复兴的基石与时代呼唤
下一篇: 人民日报人民要论: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飞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