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

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

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光明学术笔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发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光明学术笔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发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关注点也各有侧重,但二者在价值追求、规范要求以及作用功能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相融性与互促性。新时代应注重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推动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有各自特定的内涵

从概念的渊源上来说,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是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职业道德是伴随社会分工而产生的,有了职业分工,人与人及各行各业之间就有了因职业而发生的职业关系,就有了因职业需要而产生的职业行为,因而也就产生了调节职业关系与指导、约束人们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应当遵守相应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原则。工匠精神源于“工匠”这一特定职业。我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谓,其中的“工”从一般的意义来说就是指工匠,原指有手艺专长的人。《周礼·冬官考工记》对于“工匠”职责有明确的界定:“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匠”的职责是造物,精湛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工匠精神”,是指“工匠”所具备的心无旁骛、臻于化境的精神追求。

从概念的发展演化来说,现时代的工匠精神具有了普遍性的特点,已不局限于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工匠”这类群体的特有精神,成为推及任何职业领域的概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都应追求的职业品格。与此相应,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包含所有职业都应当具备的职业品格。同时,作为一个特殊概念,则是指各行各业基于责、权、利统一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当承担的特定的责任与义务。每一种职业由于其职业权利与义务不同,职业活动的特点不同,职业道德要求也就不同。比如,军人职业道德是服从命令、能征善战;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会因职业不同而发生改变,职业道德则会因每一种职业的特殊社会职能而呈现出差异。

从关注的侧重点来看,工匠精神侧重于工作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和产品的精致、优质与卓越,职业道德则侧重于职业活动中与职业价值观相关的人与产品,人与人、职业与职业的关系。尽管工匠精神也通过对职业活动与产品的态度折射与凝结着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但其侧重点在于技术层面体现出的专业技能,其实质是基于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把工作做好而生发出来的精神追求。职业道德的关注点在于由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业者必须遵守和执行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行动。除了与工匠精神一样追求执着专注于工作自身外,职业道德还必须适应它的职业对象的特定要求,必须忠实履行其社会职能,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因社会分工而导致的各类职业内部以及与其他职业的关系。任何职业都必须在与其他相关职业的协同中,才能履行好其社会职能,职业道德为处理相关职业之间的关系提供规范,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确保职业相关群体的权益得到尊重。

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内在一致性

工匠精神既有传承性,也有时代性。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职业道德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从价值取向上看,二者有着共通性。“摩顶放踵利天下”“兴天下人民之大利”,这是中国古代班墨匠心文化所积极倡导的利他精神,也是“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的最高表现。任何职业都必须忠实地履行其社会职能,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这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价值。职业道德为人们的职业活动提供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塑造着整个行业的文化和声誉。工匠精神鼓励个体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在其行业、领域内脱颖而出。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都是在承担社会义务与责任的同时,使个人的才能与价值充分实现。

从内容要求上看,二者具有互融性。“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畏所从事的职业,就会表现出专心致志的态度与行为;“志不强者,智不达”,专心致志地做事,聪明才智才能发挥作用。执着专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境界,一丝不苟的行为,追求卓越的品格,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新时代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诚实守信”“热情服务”“办事公道”等要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当一个人具备执着专注的态度时,就会以高质量和高标准的要求对待工作,达到“诚实守信”“热情服务”的效果。当一个人专注于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尽职尽责做好时,就不会因服务对象的不同而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就会体现出“办事公道”的职业品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工作不再是一种外在于自身价值和追求的“劳动”,而成为一种乐趣时,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就与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完全融为了一体。

从功能作用上看,二者有着互促性。“贡艺既精苦,用心必公平。”做事必须精益求精,做人必须公正公平。中国古代匠人就主张应“正德、利用、厚生”。一方面,职业道德是对从事某种职业的群体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可以为工匠精神提供价值指引。职业道德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价值融合起来,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品质,对培养从业者的敬业意识、乐业精神、精业品质具有支撑作用。熟练掌握技能的人会更完整地感受和更深入地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有助于深刻理解职业的价值,从而为处理好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将凝聚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培养工匠型人才,对于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提供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职业价值与理念,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价值基础。新时代,应把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大国工匠培养中贯穿立德树人要求。

首先,以“劳动光荣”“奉献社会”的职业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培育。崇尚劳动,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劳动奉献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新时代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所倡导的职业价值观。当今社会,实业界急需有理想、懂技术、会创造、敢担当的产业工人大军,打造“中国智造”“中国服务”等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在全社会倡导劳动光荣、奉献社会的职业价值观,鼓励人们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每一种职业的存在都是基于其特殊的产品为社会所需要。职业道德关注职业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其最核心的要求就体现在产品的精益求精上。让职业对象发自内心的满意是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其前提就是产品的质量保障。离开了每一职业所提供的特殊产品,职业存在的必要性也就丧失,也就不需要处理各种职业关系的职业道德。因此,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工匠精神都是其普遍与基本的要求。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以及服务行业立于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从业者敬业、乐业的态度和品质,让从业者从平凡的工作中体会到非凡的成就,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最后,将职业责任内化为各行各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驱动力。“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必须依赖高技能人才,才能转化为优质的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内在地包含了“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都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常工作中时刻体现出来的优秀素质,其核心是职业责任。应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当班的事”的职业责任培养作为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使之成为各行各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驱动力。

(作者:鄯爱红,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上一篇: 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培养大国工匠,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