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途。作为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速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关键期,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从改革阶段向新制度文明阶段的转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社会保障评论》杂志发表《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一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建言献策。这篇重要文献在回顾典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深入剖析了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差距,系统指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基本思路和关键着力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前瞻性地提出了何为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
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间接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而制度文明是在对制度进行实证研究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制度文明与社会形态紧密关联,不同社会形态形塑出具有不同社会烙印的制度文明。作者首次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内涵,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从时间层面上讲,社会保障制度文明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保障制度由缺失、空白向成熟、定型阶段的演进过程;二是从改造社会层面上讲,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助力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飞跃;三是从进步状态上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文明的创造是在既有制度建设和变革以及未来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带有他国社会保障影子转向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自主探索。
作者在文中对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之“新”作出了详细论述。一是文明形态新。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创造性地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新文明形态,必然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二是逻辑起点新。由宪法、党章的规定性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连贯性、持续性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实践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三是制度特征新。除了遵循法治、政府主导、互助共济、促进公平等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植根于中华本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人民性、目的性、本土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发展要求新。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原则、路径和效果提出了创新性要求。五是使命担当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肩负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责任与使命。六是价值取向新。相比于资本主义国家视社会保障为缓和阶级矛盾、服务政党竞争和维护利益集团的手段这一工具性价值取向,我国将发展社会保障视为国家发展目的。
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作者详细梳理了世界社会保障史,发现无论是德国为缓和阶级矛盾所创立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是美国为应对经济社会危机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为回应二战后人民强烈诉求而健全的福利国家制度,抑或是苏联于建国后建立起的国家保险制度,均是不同国家在社会、经济、政治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对现代化发展需要所做出的多样化回应,进而得出现代社会保障是现代化孕育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这一结论。作者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同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起着决定作用,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观点展开系统论述。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根本遵循;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决定因素;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发展提出基本要求。这一论述解读了植根于中华本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深层次逻辑,为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给予了科学定位,加深了制度自信,明确了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保障。作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而生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是一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保障对国计民生的极端重要性。作者认为,作为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幅度最大的国家,我国群众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份额在持续提高,清晰稳定的安全预期在逐渐形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逐步实现,日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实现社会文明飞跃提供持续的社会稳定机制,而不良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可能滋生新的社会风险甚至难以为继。为此,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定要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理性建制并与时俱进地优化制度安排。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良性关系在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中推进。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需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统一。既要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更要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作者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接续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结合家庭保障等中华本土性元素、发挥全国“一盘棋”等制度优势等,既是彰显社会保障发展规律的理论观念,又是历经时间检验的成功实践,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加持。实践创新是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制度创新是社会保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的结晶,又成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制度保障,这深化了对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引领性地回答了如何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
作者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过程,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做出其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总体适应但未能全面适应的评价,认为其距离创造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还有不小距离,这一差距集中表现为共同特征还未全面具备、中国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且再分配作用有限。对此,这篇文献明确了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基本思路,并进一步提出关键着力点及其中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要求,为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具体而言,作者提出以下四点思路:一是准确定位,将社会保障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二是明确建制理念与发展目标,在理念上,以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为己任。在目标上,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三是基于尊重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规律、尊重中国的具体国情的“两个尊重”,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做到共同特征不可废、中国特色要彰显;四是将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与中华优良传统相结合不动摇等“四个不动摇”,作为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在上述思路指引下,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应在规划社会保障制度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升社会保障系统性和协同性以及优化关键性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等着力点上下足功夫。
这篇文献基于对世界社会保障典型制度文明发展实践的梳理,结合对中国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基本内涵、特征与建构思路的深刻阐释,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指明由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创造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发展方向,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以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更具特色的中国方案拓展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文明形态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背景和支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