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社会风气对人文思想的影响魏晋社会风气对文人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220—420)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战乱纷争、灾连祸结的时代,当时的文人远离政治、自在逍遥,构成了当时独特的社会风气,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生活在这一风气下的魏晋文人或淡泊名利或狂放不羁,他们以各种形式(清谈、隐逸、饮酒服药、不拘礼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追求。动乱的世事下使得魏晋文人的思想获得很大的解放,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文化业绩,但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这一特定时代来揭示社会风气与文人思想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魏晋;社会风气;文人;思想影响SocialEthosWeijinHadAffectedLiterators'FeelingAbstract:WeiJin(220.AD-420.AD)isonemostunstable、chaotictenebrousperiodChinesehistory.Duringcatastrophicperiod,literatorkeptawayfromeasygoinglifemadeupdistinctethosdistinctivelandscapeChineseCulture.literatorlivedconditionwerealmostcontemptuoususedkindsliteratorgainedliberationculturalmiraclesonefeelingsbroughtsomenegativeinfluerue,fromwhichwecanuseourculturalconstruction.Keywords:WeiJin;SocialEthos;Literator;AffectedFeeling魏晋社会风气对人文思想的影响目录引言10三、魏晋文人思想的社会影响104.净化心灵10(二)消极影响:101.享乐主义102.浮夸之风113.盲目追风144.生活堕落14结论14参考文献15魏晋社会风气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引言魏晋时期各地割据势力长期征战,使民族迁移不断,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文人们是如何处理这一复杂的形势呢?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虽然学界对魏晋文人思想的研究已经不少,但他们大都是对具体的某一时期或某一个人进行研究,而没将同时期的文人思想放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分析。本文选题旨在对比分析各种文人思想,使我们更深入、全面地把握魏晋文人思想。文献综述根据查阅资料所知,有关魏晋时期文人思想在国际上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魏晋时期文人思想的研究甚丰,这些著作主要有: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刘庆杰:《魏晋思想说》;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唐翼明论文集》;宁穆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田文堂:《魏晋三大思潮论稿》;刘志庆:《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李大石、许辉:《六朝文化概论》;鲁迅《魏晋风度及其他》;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稿》;刘义庆《世说新语》;粘凯蒂(中国台湾)《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活动之研究》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关魏晋文人思想,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研究,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魏晋文人在动乱的背景下能坚守文人的气节,并且创造了多姿的文化,对他们的行为给以肯定和赞扬;2、魏晋文人是一群不务正业、虚度人生、消极避世、贪图享乐的社会寄生虫,对他们的行为给以否定和批判。
正反两方面的研究使得我们对魏晋文人思想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但目前学者很少将同时代的文人思想放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这就为本文的写作留下了探索的余地。研究方法主要依据原典文献及期刊网络查阅有关专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某些启示力求在论文中有自己的观点。最大限度地在学校查找、搜集与本论文相关的原始文献,认真阅读,借鉴与本论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本论题相关的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在通过与指导教师探讨,处理一些论文中出现的魏晋社会风气对人文思想的影响问题。具体方法为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一、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整体或局部所呈现出的习尚和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一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必然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人的个性和思想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人也不例外。汉魏之际,军阀之间割据纷争,战乱频繁。社会中到处弥漫着战争的迹象,惨不忍睹。当时诗人笔下有着这样的描写:“甲生几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仔细想一想,这是一幅何等凄惨的景象。王仲荦在《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从东汉到晋宋易代,几百年间一直战乱不止,据史家统计,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中国人口是5600万,到晋武帝泰康元年(280),减到1600多万。
相隔120年左右,人口减少这么多,这数目真是可惊”。这个死亡数目当中包括了一大批文人,从汉末到魏晋,文人们一方面处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不断造成的大规模的集体性的死亡恐怖之中,同时还处在黑暗政治所造成的个体的死亡恐怖之中,随时都会遭到统治者的杀害。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使一批又一批忧患爱国之士倒在血泊之中,后来曹操也广杀文人,孔融、许攸、杨修、类圭、崔琰等人成了曹操刀下之鬼。司马氏集团滥杀文人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魏晋时期有点名气的文人没有几个能幸免魏晋这样一个充满忧患的痛苦动乱的时代,政权更替频繁、政治迫害残酷,上至帝王、大臣,下至文人士大夫、一般民众,无不处在死亡恐怖的笼罩之中。人们普遍感觉到人生无常,生命短促。因此,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怎么样的活法最现实、最可取?大多数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人生如梦,神仙不可求,功名不可贵,不如索性放弃一切,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汉魏晋文学与政治》有这样的记载:“人生是短暂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是充满忧患且变故无常的: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吁嗟行》)生年不满百,魏晋社会风气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这些描写可以看做是对这种死里求生社会思潮的代表性描写,其实早在《诗经秦风东邻》中就出现过类似的思想,只是那时是零星的、个别的表露,不像汉魏之际和魏晋时期那样成为普遍性的集体性的表达。
对死亡的强烈直视,对人生无常的反复讴歌,是魏晋文人的主旋律,也是魏晋风气形成的内在动因。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阮籍《咏怀》诗,再到陶渊明的饮酒诗、《形影神》等作品,无不透视着与死亡相抗争的悲悯情绪,表达着人生无常、及时享乐的人生哲理。文人们在这种无比黑暗的生存夹缝中,在前所未有的迷惘中,或慷慨多气, 或悲歌慷慨,或放达自恣。他们纵酒沉湎、孤芳自赏、放浪形骸,皆在于展示人 的觉醒,而并非消沉颓废。魏晋文人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文人都格外地 珍视个体生命,自觉积极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寻求保全并完善生命的最佳途 径。这种来自内心的自觉、急切以至于达到狂放的程度,体现了魏晋文人独特的 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 魏晋文人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思想极其活跃、文化多元 化发展、生活空间十分广阔。各种新的观念、新的风尚不断涌现,社会风气也随 之不断变更。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百家争 鸣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时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