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权威综述]蜜蜂劳动社会分工背后的分子机制

[权威综述]蜜蜂劳动社会分工背后的分子机制

[权威综述]蜜蜂劳动社会分工背后的分子机制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年轻的工蜂主要在蜂巢内活动,执行巢内任务。例如,哺育蜂需要饲喂幼

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年轻的工蜂主要在蜂巢内活动,执行巢内任务。例如,哺育蜂需要饲喂幼虫和蜂王,同时对采集获得的花蜜、花粉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日龄较大的工蜂,通常负责巢外工作,如守卫蜂巢和采集花蜜、花粉、蜂胶,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衰老死亡。长期以来,蜜蜂的社会分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保幼激素被认为是驱动蜜蜂社会分工转变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也有很多研究发现诸多其他因子影响了蜜蜂社会分工。

近日,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行为生理学与社会生物学系Felix Schilcher、Ricarda Scheiner综述了蜜蜂社会分工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围绕卵黄原蛋白在控制蜜蜂劳动分工中的作用,及其通过保幼激素、营养和章鱼胺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总结。他们指出,尽管蜜蜂的劳动分工主要受年龄控制,但对于整个蜂群来说,蜜蜂的社会分工具有高度可塑性,表现出蜜蜂的社会分工可以加速、停止甚至逆转,具体取决于蜂群实际情况。

有研究发现,由同日龄蜜蜂组成的蜂群也能表现出正常的分工,表明日龄只是影响蜜蜂在蜂群中社会角色转换的一个因素。蜂群社会组织的可塑性长期以来一直与保幼激素的含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当它涉及到从巢内任务(即护理行为)到巢外觅食分工转变时发生。但基于同龄蜜蜂组成的蜂群研究发现,卵黄原蛋白和营养因素是决定蜜蜂社会分工的重要调节因子,此外蜜蜂体内生物胺(如儿茶酚胺、章鱼胺)的水平对社会分工也有关键影响。

总之,对于蜜蜂劳动分工的调控,因主要是在哺育蜂和采集蜂中开展的研究,相关研究证据仍不十分充分。但目前研究表明,卵黄原蛋白最有可能是与营养信号密切相关的蜜蜂劳动分工的主要触发因素。卵黄原蛋白和章鱼胺都可以影响蜜蜂保幼激素滴度和感觉反应阈值,这被认为是蜜蜂劳动分工背景下行为决策的基础。因此,上述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很可能控制和调节了蜜蜂的劳动分工。最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RNA干扰或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蜜蜂社会分工背后的分子机制。

撰稿:周瑞琪、徐严冬

审核:王凯、蔺哲广

社会分工有什么好处_社会分工有哪些_社会分工的含义

蜜蜂在哺育、定向飞行和觅食期间的保幼激素水平

上一篇: 中国石油2023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下一篇: 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涵养良性社会氛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