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鲁迅《孔乙己》:黑色的社会,白色的情怀,调出了灰色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黑色的社会,白色的情怀,调出了灰色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黑色的社会,白色的情怀,调出了灰色的孔乙己鲁迅《孔乙己》:黑色的社会,白色的情怀,调出了灰色的孔乙己

文/麦穗小鱼

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_孔乙己中的环境

题记:

孔乙己》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创作于1918年冬季,五四运动前夕。最早发表在《新青年》,后编入《呐喊》。

小说塑造了“穷酸”文人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迂腐不堪,生活上四体不勤,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黑色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形象。了了两千余字,却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具有强烈的反讽和启迪意义。

小学时,读《孔乙己》,我只会嘲笑他的傻,他的迂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再次读起,依然有了更深的领悟。怎料,越来越觉得旧时的孔乙己恰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

黑色的社会

1919年,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封建社会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孔乙己》便创作于这个大背景下,然而在小说中,鲁迅先生并没有大刀阔斧地鞭笞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心世态的薄凉。他只是把笔触腾挪到鲁镇的一家小酒馆——咸亨酒馆。

就连人物关系都被择得一清二白,短衣帮、长衫主顾、酒馆伙计、孔乙己......,他们之间毫无纠葛。故事情节亦是来源于生活,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犀利的语言。但是,小说背后的意义却力透纸背。一个黑色的社会,便在这朴实无华的文字中铺展开来。

孔乙己中的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_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

旧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俨然是黑色社会的缩影。酒店的布局别有一番风味,“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便把人分出了三六九等。诸如,只出得起四文铜钱的“短衣帮”,这些下等人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而那些穿长衫的上等人,方可踱进柜台,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虽没到诗人杜甫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步,但“上,中,下”层次分明的阶级地位却也是一目了然。其实,阶层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存在的。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阶层的概念在逐渐弱化。但是,100年前,这个坎是决然迈不过去的。

彼时,社会的黑色不必多言,人人都可说出个一二。而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够蜚声世界文坛,在于他深邃的思想,在于他四两拔千斤的笔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先生无一处提到旧社会的黑暗,悲凉与险恶。只是通过几处笑声的描写,一个黑色的社会便跃然纸上。

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是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哄笑是真的,快活也是真的。但“快活”二字对孔乙己来讲,却是要加双引号的。文中出现的人群,都在“笑”他。而各色的笑,却有各色的原因。

有时候,笑不代表友好,不代表温柔,它被赋予了更多的色彩。比如,蔑视、讥讽、不耻,甚至是欺辱。这些色彩在文中都有体现,它向读者诉说着彼时的社会现状。

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_孔乙己中的环境

“我”是谁?咸亨酒店最没地位的一个小伙计。文章开头便对“我”作了一个交代——样子太傻,不够机灵。于是,被掌柜打发在外伺候“短衣帮”,专职温酒。更可悲的是,因为掌柜的一脸凶相和主顾的没有好声气,平日里“我”几无欢笑。唯有孔乙己到店,“我”才可以附和着笑,而不被掌柜责备。

一个身份如此卑微的“我”,却可以肆无忌惮的嘲笑孔乙己。“我”的这种嘲笑比其他人对他的嘲笑,杀伤力更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冷漠和人心薄凉。当然,文中还有一个情节,似乎更有说服力。

当孔乙己考“我”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时候?我一脸不屑,心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嘴上更是不耐烦地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配”、“不耐烦”、“一脸不屑”......,这些词汇叠加在一起,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悲哀的现实。阅历尚浅,地位低微的我,面对同样处于社会边缘的孔乙己,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是打心眼里鄙视。一个“配”字道尽了人心的薄凉,也折射出彼时社会的无情。

我,十二三岁的年纪,是掌柜眼中那个不机灵的小伙计,是一个本该保有纯真心灵的少年,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被社会的无情和冷漠浸渍了。“我”的笑,看似在笑孔乙己,难道不是在笑自己,不是在笑彼时的社会吗?

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中的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短衣帮”,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同命相连的人本应该相互同情,相互扶持。但是,“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那个年代,短衣帮是出苦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一群人。他们就算有悲悯之心,却也无能无力。久而久之,这种无能为力被黑色社会这块大海绵慢慢吸附。变成了看到比自己更没用,更弱势的人,便有恃无恐的戏虐和嘲讽。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虽说,孔乙己没中半个秀才,但好歹还是个读书人。但恰恰因为自己是个“文人”,孔乙己每每听到这种话,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憋得满脸通红,然后是满嘴的之乎者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如孔乙己这样的文人终其一生所追逐的。彼时的社会有多么崇尚和鼓吹“学而优则仕”,就有多么鄙夷和嘲讽“学而劣则耻”。孔乙己终其一生也只是会写得一手好字,但偏偏又好吃懒做,以至于,所有人都在拿他开涮。

“学而劣”是孔乙己内心深处最痛的伤疤,只要被人轻轻按压,就会汩汩冒血。短衣帮这几句看似玩笑的话,句句刻薄,字字扎心。一个读书人的尊严,在一次次的戏虐和嘲讽中,被践踏的体无完肤。一个读书人的清高,也在一次次地刻薄和羞辱中,被撕裂的意气尽断。

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_孔乙己中的环境_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

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丁举人无疑就是长衫主顾的代表,他作威作福,趾高气昂,绝不会把一个地位低下的穷人放在眼里,更何况是“窃书不窃财”的孔乙己。

在孔乙己发了昏,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捉住后,“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你可能会说,几本书而已,至于吗?

至于,太至于了!这展现的是丁举人等长衫们高高在上的威严,是他们一丁点儿权利都不容侵犯的霸道。哪怕只是好学的孔乙己偷了几本书,也最终被打得半死。

恃强凌弱,本来就是人类的劣根性。更何况在那样一个黑色的年代,越隐忍,越助长了他们的有恃无恐;越屈卑,越强化了他们凌弱的底气。

最后,孔乙己变成了偷书不再辩解,面子折损只是哀求。曾经骄傲的“之乎者也”,也在一次又一次地“玩笑、嘲笑、耻笑、辱笑”中低下了头。他不仅失去了活下去的底气,更加失去了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心气。于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至于,走向哪里?

鲁迅先生没交代,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中的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白色的情怀

彼时的社会再黑暗,人心再悲凉,但是远方还是有一盏灯。这盏灯的名字,叫情怀。

有了这盏灯的指引,人们才不至于彻底迷失自我;有了这盏灯的焯照,社会才不至于彻底暗无天日。

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_孔乙己中的环境

无疑,鲁迅先生就是这盏灯。

他一生都在以笔为戈,批判着,怀疑着,为这个民族战斗着。在那样一个大多数人依然愚昧迂腐的年代里,他的思想宛如一把利剑,试图将这一切腐朽愚昧撕裂;又如一道闪电,指引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滚滚向前。

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深邃的思想,在于犀利的笔锋,更在于浓郁的人文关怀。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更是被世界文坛公认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言语犀利,毫不留情,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俯首甘为孺子牛。

即使,小时候,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只会嘲笑孔乙己的傻,只会同情祥林嫂的惨,只会讥讽阿Q的蠢,却总也搞不懂他笔锋之下,文字背后的真正内涵。毕竟,先生深邃思想外化后的语言是如此的晦涩。但是,长大后,依然会钦佩先生对黑暗的评判,一针见血,既精准而又透彻,既犀利又充满关怀。

鲁迅先生的文章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多着眼于不幸的人们。虽然源于生活,却见解独到;虽然文字普实,却醍醐灌顶。

孔乙己中的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_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的心理与灵魂:这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

正如鲁迅自己所言:

“我的习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我最为关注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无法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

鲁迅先生之所以有这份“疑心”,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因为他对这个民族寄予厚望,是因为他对生活在黑色社会中的人们赋以浓郁的情怀!

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_孔乙己中的环境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时常诧异于为什么鲁迅会写孔乙己给孩子茴香豆吃这一段。现在想来,鲁迅先生或许是再暗示我们,情怀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即使是自身生活潦倒的孔乙己,见到孩子们围住他,也会慷慨的给他们一人一颗茴香豆吃。这难道不正是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吗?

更重要的是,孔乙己的这种善良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温暖。当他们长大后,或许会把这种善良和温暖散播给更多的人。这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正是因为有了善良的情怀,悲悯的情怀,友爱的情怀,我们这个社会才会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这个民族才会看到希望的未来。

灰色的孔乙己

鲁迅先生曾表示,在其创作的众多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相比于祥林嫂,阿Q,孔乙己的人物特色更加鲜明。美学家刘再复也曾这样评价孔乙己:

“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中的环境_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孔乙己,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短短十余字,一个矛盾的孔乙己便跃然纸上。站着喝酒,表示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短衣帮”差不多,承担不起坐喝的价钱;穿着长衫,意味着自己是个读书人,依此来彰显自己的“不一样”。他甚至从心底是瞧不起那些“短衣帮”的,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这种矛盾性贯穿了文章的始末,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孔乙己的骨髓里。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性,才让孔乙己活成了灰色的样子。

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本来可以靠写得一笔好字,替人家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短衣帮尚可以靠着自己的力气挣口饭吃,但是孔乙己有着文人特有的清高,只想靠笔杆子吃饭。然而,就连抄书这种不用耗费体力的活儿,他都三天打鱼两天撒网。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当下有好多大学生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就像孔乙己一样,总是纠结于自己怀才不遇,总是埋怨社会的不公,偏偏不肯脚踏实地的努力。

如今,很多人都标榜自己是佛系青年,成天无所事事,还大言不惭地说,人生就要顺其自然。殊不知,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有人说,“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现在想来,确实如此。很多人,都变成了书中那个好吃懒做、不务实际的孔乙己。

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中的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有人会问,处于社会边缘,身份如此低微的孔乙己也有自己的舒适圈吗?

有,当然有!

他的舒适圈,恰恰是“读书人”这个桎梏自我营造出来的。孔乙己可谓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最佳代言人,他不愿意轻易走出“读书人”这个圈子。所以,他会穿着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所以,他会学着长衫主顾的做派,慢慢地在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虽然自己穷困潦倒;所以,他会满口的之乎者也,虽然学无精进,甚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孔乙己这一生都不愿放不读书人的架子,痛苦地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他明知道自己做不到“学而优”,他也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走上仕途,但就是不愿脱去象征着自己文人身份的长衫,更加不愿放下身段像短衣帮一样去另谋生路。

走不出“舒适圈”的孔乙己,只能越活越窘迫,越活越孤独,越活越感觉不到未来的希望。最终,活成了困死在自己舒适圈里的小丑。

生活在舒适圈的我们就像温水煮青蛙,越活越没有斗志,越活越缺少生气。舒适圈,正在慢慢毁掉我们。前方的路,虽有坎坷,也不乏别样的风景。时间是延伸的射线,逝去的无法重来,走过的路无法回头,如果想今后过得舒坦,不辜负此生,就必须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孔乙己中的环境_孔乙己当时的社会环境_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孔乙己是可怜的、可悲的,亦是可笑的。他的可怜与可悲前面已经说过,现在我们来说说孔乙己的可笑。他的可笑,源于他的自欺欺人。

明明偷了东西,他却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明明是偷,他却涨红了脸,青筋爆绽地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就是十足的自欺欺人心里。

更让人惊愕的是,孔乙己竟然说出了,“君子固穷”这样的话。他自己是不以为然,但是,在外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所以,大家都哄笑起来。这哄笑里带着不解,带着鄙夷,带着嘲讽......。一个“固”字绑架了自己,也欺骗了孔乙己的一生。

纵然,时间已过去百年。但如今,我们依然能够发现身边多多少少都存在着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孔乙已鲜活的艺术形象时时警醒着追梦上的每一个人——认清现实,面对现实,审视自我,不要活成现代版的“孔乙己”。

有句话说,生活是由当下创造,打拼的人从来不迁就时间,更不会迁就自己。人生的大舞台上,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而我们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为未来买单。这份账单可能是你对抗未来的筹码,也可能是你埋下苦果的引线。

彼时,无情的雨,无情的风,留下了背影孤单的孔乙己;

如今,真心希望,“孔乙己类”的悲剧能在美好社会的进步中,能在鲁迅先生的呐喊中,能在我们的不断反思中,划下一个休止符!

上一篇: 004章 这是个看脸的社会
下一篇: 绝不能让腐朽思想侵蚀党的健康肌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