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深度 | 张志勇:关于德育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深度 | 张志勇:关于德育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深度 | 张志勇:关于德育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我们过去更多地强调人生奋斗的一面——当然,人生永远需要一种奋斗精神——但是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来说, 让人有尊严地生活,能够积极地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思考社会对职业的评价_对社会的思考_思考社会问题英文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山东省教育厅原巡查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德育幸福论

德育的本质是什么? 从学科价值来说,我始终坚持德育是一门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科学。

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法则、培养自由的人这样一种教育活动,称为德育。此后,在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三个部分。

我国现代教育的历史,从其源头来说,应该起步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那个阶段。1904年,王国维在介绍叔本华教育思想的时候, 就提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德、智、体、美四育。

虽然“道德教育”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是,“道德”一词及实施道德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

思考社会问题英文_思考社会对职业的评价_对社会的思考

“道”在我国的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含有路径、方向之意,一般被引申为事物的道理、法则、规律或者本源,泛指人们对世界、人生及其价值的规律性认识;而“德”是指人的言行合乎社会行为规范,做事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在先秦的古籍当中, 人们认为德和道是很难分开的,是相互对应的一个词。

我个人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而德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价值的过程。从我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德育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践行。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育德过程就不会发生。

德育课程是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德育应该是一门引领人生走向幸福的科学。自2001年以来,我国推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德育课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思考社会问题英文_对社会的思考_思考社会对职业的评价

2016年开始启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德育课程,叫做“道德与法治”。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标和德育课程已经调整了。陶行知当年说过,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套用他的这句话,我认为人生只为幸福来。作为芸芸众生,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的。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人生的积极体验。当然,它是有价值的体验。所以我们可以说,幸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文明和野蛮之别、有境界高低之不同。

既然幸福是个体对于人生意义的认知和定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德育就是要引导孩子们不断地去认知、体验和内化人生的价值,这才是学校德育最根本的任务。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说, 让学生能够享受幸福、体验幸福、拥有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体验,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德育的重大任务。

有研究指出,自1994年开始, 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没有明显上升。这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阶段有关。

经济学界有一个研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和8,000美元是两个重要的节点。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的一个起点,意味这个国家和民族开始摆脱了贫困、过上小康生活。中国大概于2008年到达了这个小康水平。8,000美元是经济学上一个公认的拐点,越过这个拐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之间就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了。

有数据显示,我国在2016年已经达到了人均GDP8,000美元这个拐点。因此,当我国总体上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对于德育来讲,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成为我国德育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为了金钱、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那么,这样的国民教育体系对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培育来讲,会造成一个重大的陷阱。

为什么教育价值观要转型?从德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讲,到了人均GDP8,000美元之后,国民教育应该有一个重大的转型。此时,德育在未来公民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升方面,应该承担更重大任务。

我们过去更多地强调人生奋斗的一面——当然,人生永远需要一种奋斗精神——但是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来说, 让人有尊严地生活,能够积极地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更为重要。这将是我们德育的重大任务。

思考社会问题英文_对社会的思考_思考社会对职业的评价

德育第一论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

我的观点很明确, 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即我坚持德育第一论。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的教育起源来讲,教育最早的任务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其实质就是学习社会的伦理秩序,因此它也是一个德育问题。

从人类教育的起源来讲, 教育的本质近乎等同于德育。所以,康德曾经提出过一个命题: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回到我国,我们的先哲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我给很多人讲过,孔子的教育思想,最伟大的就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

孔子说的很清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眼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做人,只有把孝悌的问题、谨言慎行的问题、诚信的问题、推己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有余力去学习知识和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有什么样的含义?很多人把立德树人当作德育的概念,如果这样来理解,我认为我们对于立德树人这个战略方针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就显得太窄化、肤浅了。

立德树人至少有三重意义:

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毛主席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教育方针基本上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都没有变,但是在2007年、2012年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中,党的教育方针有了重大的调整。党的十七大首先提出了德育为先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理念。 至此,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德树人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当前, 我国正处在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多种价值观并存,而青少年学生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立德树人更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立德树人的效果。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

德不立,行不远。德不立,人的整个发展水平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发展。我当年在研究创新教育时提出过一个观点,叫做“有大德,才有大智慧”,我把它看作创新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强调德性成长是人才成长的根本保障。

所以, 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在这里,我把英国教育战略学者巴伯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课程公式介绍给大家:WE=E(K+T+L),其中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E代表道德品质。

可以看出,将括号里的三者加起来还不够,最关键的还需要道德品质驾驭它们。这个公式表明,课程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其核心是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所必需的道德品质。 所以,德育在整个教育当中应该是处于核心培养地位的。

思考社会对职业的评价_对社会的思考_思考社会问题英文

德育生态论

关于人的道德培育问题, 我坚持德育生态论。

今天,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常常提5+2=0的话题。所谓5+2=0,是指学校辛辛苦苦教育孩子守规矩、懂礼貌,但是一到星期六、星期天离开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回归原形了。当我们讲5+2=0的时候,我们自然地想到人的德育是系统化的、社会化的、整体性的,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认识人的道德培养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资深教育家劳伦斯·A·克雷明创造性地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他之所以提出教育生态学,是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动,民众对教育的状况很不满意,对教育的指责非常多。

这种情况跟今天的中国差不多:老百姓一方面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另一方面对教育很不满意;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变化很大,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教育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投入水平、教育装备和教育条件都在改变,另一方面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这一观点指出, 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自身的事情,教育和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今天需要学会运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问题。

思考社会问题英文_对社会的思考_思考社会对职业的评价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协同论

我想强调,德育的主体不仅包括校长、教师和家长,而且包括这个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影响他的所有人。所以, 我们需要这些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协同配合,发挥教育的合力。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环境论

所谓的德育环境,既包括儿童得以容身其中、迈开双脚行走的物理空间,也包括在他生活当中接触的所有人和他之间所构成的社会交往空间, 这两种环境构成了德育的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系统论

就影响孩子德性成长的因素来说,成长的要素是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我们天天哀叹5+2=0没有用,必须要看到所有的因素都构成了儿童品德成长的环境。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和谐论

这里所谓的德育和谐论,是指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倾向性。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开放论

我们无法把孩子封闭在一个纯而又纯的环境里, 必须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面,让孩子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实现真正的成长、健康的发展。

中国德育 | 来源

张青青(实习生) |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
下一篇: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