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严书翰: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

严书翰: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

严书翰: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他们终其一生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尤其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最重要规律。所以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他们终其一生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尤其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最重要规律。所以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这些内容是占主要篇幅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或者不重视研究他们的这方面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创立的新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时指出:我们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未来新社会时有不少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而且这方面的思想是很深刻、很精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无疑是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需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运用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倍珍惜并发扬光大。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这四个方面。

1、未来社会建设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生产力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无论是封建社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个规律最终起作用的结果。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曾深刻指是:未来社会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未来社会建设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未来社会建设的前提。有过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几年实践的列宁对此体会更深。他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用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来说,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2、未来社会建设要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很高的位置。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是等同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讲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和全人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内涵丰富。它包括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和文化解放等。而且这几个方面的“解放”是密切联系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社会人的社会解放目的与人的政治解放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说上述分析还是属于理论推理的话,那么以下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这方面思想所作的实践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只遇到巴黎公社这样一次短暂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仅存72天的巴黎公社政权的建设经验。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中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重视未来社会建设要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个重要原则的。他们除了高度赞扬巴黎公社首创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以外,还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采取的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措施,如民主选举制和实行工人工资制等。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政权存在期间整个巴黎社会热气腾腾,社会秩序井然,甚至连偷盗都几乎绝迹。

今天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去照搬巴黎公社政权的具体做法。但是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所采取的社会建设措施的论述中,领悟到其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列宁明确指出:巴黎公社革命是19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成果,巴黎公社政权的本质是“无产阶级革命‘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形式。”(《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3、未来社会建设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这方面的卓越思想是散见在他们的重要著作中。比如,《自然辩证法》、《资本论》和《反杜林论》等。这些为数不多的论述非常重要、非常精辟。尤其是其中包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今天读来仍然使人叹为观止。马克思恩格斯这方面思想中有这样一个重要观点: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观点是十分深燧的,需要我们有思辨能力和宏阔眼光,才能真正理解它,也就是要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密切联系上来领悟这些观点。

为什么说只有到了未来社会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可以做到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可以实行宏观调控。这样就避免了为局部利益或当前利益而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由于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不会出现为争夺生活必需品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或转嫁危机和污染等。列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预见未来社会到来时的前提:“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4、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全面论述或回答过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更不能说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未来社会建设时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称赞圣西门关于未来社会“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这种思想”,是“天才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并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政权的建立“工人们已经清楚地、有意识地宣告他们的目的是解放劳动和改造社会!但是他们的共和国的真正‘社会’ 性质仅仅在于工人管理巴黎公社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这段论述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说工人们管理巴黎公社政权,这实质上己经体现出未来社会建设的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刍型。

列宁在开始领导了布尔什维克和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就看到了管理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在《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中就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要把管理国家作为苏维埃政权的“首位的任务”。我们还可以从列宁设计的这个公式中看出:治理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心目中处于多么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己经提出但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也遇到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我们一度搬了苏联模式。但很快发现苏联治理社会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我们较快地作出了调整,并且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毛泽东的两篇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相关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我们党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但是从总的看,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上还没找到一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的看,前半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我们己经走过。后半程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任务,己经落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1】【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中国化成果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即“救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奋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中国化成果。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这四个方面。。

1、形成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说这些阐述中的每一个重要论断,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找到依据和联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也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毛泽东讲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到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胡锦涛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就有继续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他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

2、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入21世纪后,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提出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深刻阐明了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论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制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关系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续推我国社会建设方面既有重要论述,又有一系列重大举措。习近平在这段充满感情的论述(即十个“更”)中表达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和民生的合理诉求。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恵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食品药品安全以及精准扶贫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些改革发展措施落到实处。

3、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前已述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它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但这是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我们党既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又没有忘记共产主义长远目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但是我们必须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最高纲领和现阶段基本纲领的统一论者,这无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了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概言之,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4、提出并努力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什么是国家治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重大课题。前已论及,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己经提出但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重大课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在邓小平这个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取得明显进展。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是,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任务,就落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了。

我们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既给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因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指向。同时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因为它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重大课题进行可贵的理论探索。而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尚未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严密整体。全面准确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涵。前一句话,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话,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的鲜明指向。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很重要的提法、是两个大概念。国家治理体系它包括了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治理能力它包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等。还包括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工作能力。当然,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客观地说,我们对这个重大课题的探索才破题。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很好,我们对做好“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篇大文章充满信心。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作者是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

【1】【2】

上一篇: 运用“积分制” 狠刹“人情风”
下一篇: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