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

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

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20世纪以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

20世纪以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地位的下降、服务部门的崛起、城乡发展要素的重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改变了乡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土地利用、行政组织和空间布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国乡村出现了衰退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合适的外部环境,又离不开内部人才、环境与产业的支撑。目的在于通过重组乡村聚落生产要素,优化乡村地域空间内人地关系,促进乡村空间功能的提升。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场景中,乡村聚落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的重要节点和乡村居民主要聚居区,既在内部形成不断演化的人地关系微系统,又因同周边区域进行信息、人员及物质流动,与各要素组成外在系统。聚落本身由此变得更为开放,充满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但目前的乡村振兴研究方面,强调经济、社会等方面成果较多,对人口聚居地(聚落)的人地关系研究比较薄弱。经济地理学主要是从经济活动层面对人地关系进行研究,具体到乡村聚落上,侧重于聚落格局和演变的经济和地理现象解释,这将为乡村聚落研究提供系统性的思路。基于此,本文将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国家战略与乡村聚落研究关联起来,在阐述乡村振兴战略逻辑内涵的同时,对已有的乡村振兴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区域生产要素经济价值变化揭示乡村聚落兴衰背后的人地关系作用机理,探讨乡村聚落人地关系要素的作用过程与方式,进而从空间层面梳理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未来聚落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进行展望,论述可供探索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上一篇: 中国村落社会:是“空心化”还是“空巢化”?
下一篇: 从55份司法建议看人民法院如何融入社会治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