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考试试题-社会学理论(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事实
2、理想类型
3、社会权利
4、社会学干预
二、根据下列著作说出作者,主要观点及学术意义(3选2)
1、江村经济
2、结构洞
3、生产的政治
三、论述题(3选2)
1、实在抱歉,提了个人名,让回答对他的看法。应该是一些公民维权领袖之类的人物,而且是近期发生的事件吧。我记不起来了。好像是个任之宇还是谁,我百度过没有这个名字。
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城市化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
3、什么是“情感劳动”?结合实例说明。
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概念题(1*5)
1、社会动力学
2、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病态社会
4、后工业社会理论
二、简答题(1*6)
1、杜尔克姆提出的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2、布劳提出了哪些借以获取权力的条件?
3、马尔库塞关于美国社会攻击性趋向及其根源的论述。
4、托夫勒指出超工业社会具有哪些多样性的表现?
5、何为权威?权威有哪些特点?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达伦多夫认为从准群体产生利益群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试述马林诺斯基的主要社会学思想。
2012年《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帕森斯有关模式变项的观点。
2、简述韦伯关于分层标准的观点。
3、简述霍曼斯关于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4、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客观原则”的观点。
5、简述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制度的观点。
6、简述布迪厄有关资本类型的观点。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布迪厄的实践、惯习和场域。
2、试用2-3种社会学理论解释中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
第三篇:清华大学2013研究生考试法理学(617)试题
清华大学2013研究生考试法理学(617)试题
一、概念辨析(每题10分)1、2、3、法与法律 法系与法律关系 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则
二、简答(每题15)
1、法与道德的矛盾与冲突
2、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三、材料分析(40)
材料讲了河南平坟复耕事件并强调国务院通过一个命令,不能使用强制措施强制平坟。
请评述之。
四、论述当代中国法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存在的困难。
(50)
第四篇:10年社会学理论
上海大学10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30分)
1、社会学的想象力
2、马克斯·韦伯
3、镜中我4、5、6、二、简答题(90分)
1、简述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3、简述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4、《乡土中国》中任选两篇谈谈读后感
5、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6、简述科层制的特征
三、论述题(30分)
论述帕森斯以后五个社会学家的主要观点。
第五篇:《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它集合了从哲学发展分化出众社会科学以来的一切方法论和论述支点,将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扁平放置到“社会”这个领域中,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它们论述的对象,在其横截面上都发生在社会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的确是社会学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支点,也给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场域。
马尔科姆·沃特斯的这本《现代社会学理论》并非现代社会学的前沿成果展示,反而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学生教材。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该书的理论价值的理由。因为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社会学是一门最有价值的引进理论系统,对于中国建国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包括教育教学、应用对策系统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本教材也系统全面的向国内学者展现了这个西方当前最庞大也最具人气的学科类型的内在结构和学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是对全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背景的预览,介绍了一些一般性的理论常识,如提出了“社会是什么”这样一个初始命题,从而揭开了关于社会的几大流派的基本理论立场,用两大维度来划分社会的本质类型,即主观与客观、个体与集体。主观个体则主张社会是行动构建的,主观集体则主张社会是功利的;客观个体主张社会是功能的集合,客观集体主张社会是一种结构。两大维度和四大基本框架划分出的社会本质论类型有行动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与系统论四大流派,囊括了以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就是介绍这四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细节。第六章到第九章是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题,文化与意识形态,权力与国家,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分化与分层。如果说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体论和认识论,讲的是西方学者是如何认识社会,在他们眼中的社会是什么,那么
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系统论,是说有关于社会这个系统,其中有哪些子系统和子问题需要个别对待,这些子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理论体系具有哪些填补作用。最后一章谈的是社会理论的发展前景,谈到了一些初露端倪的新领域和新思路,如要融入实证主义或追求宏大理论体系之辩,目的是要让社会理论与现时代社会结构与形态越发契合,并在巨大的转型运动与频发的现代社会危机中能够以更为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予以明智的诊断。
这本书在阅读上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即要突破的是大量的理论背景,因为是一本给西方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示范性教材,而且社会理论又是西方理论界的原创,因此穷尽式的汇集了西方社会理论学家,包括一些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与历史学等方面的大师。而每一个学者的理论体系都是独立而自给自足的,因此将他们按照某个特定为主题安排在一个维度上,的确是作者总揽全局的理论视野和功底决定的。一本教材必须要有大量的常识系统储备,而更重要的是呈现在整个作品中清晰而理性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大量学者及其观点的堆砌罗列,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才具有示范性和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内在的常识结构和逻辑,有利于自行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多角度判断、发散联想的学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尤其是对于社
会理论这种拥有着庞大繁复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来说,知识信息系统、逻辑系统与结构模式的构建和塑造,通过对各个学者基本观点的介绍和评述,展现出整个社会理论的博大精深和整体价值。
这本教材读过两遍之后,虽然不能说对整个西方社会理论体系了如指掌,但是基本的框架是可以领略到的。从最直观的道理来思考,社会是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从外部形态来看,社会是人群;而人群区别于兽群的特征,就在于人具有理性,因此社会又可以看成是具有理性行动的人群;而从宏观来看,社会是具有若干功能的,如发展,协调,综合管理,因此社会又是一个具有各种功能的有机体,如动力系统与公平分配系统两大支柱功能。社会不是扁平的、整齐划一的,而是有层次和差序结构的,这种层次和结构才能保证社会发挥各种功能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总之,这本西方大学生的教材,对于国内学者和学人来说,不可谓不受益。知识的储备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一本书所能够提供给读者的启示,包括每一个观点、知识片段配比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于读者是最重要的。社会理论作为一种庞大的、包括万象的理论,其内在的知识和理论含量是浩如烟海的,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逻辑结构和主题串联,恐怕光是各个理论家的观点就很难掌握。而且一本大学生教材也的确是需要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来支撑,而不能是知识的堆砌。否则,再精读这本书多少遍,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凌乱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思维发散的学人。读书如此,学习社会理论更是如此。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让你的脑子变成那本书,而是最大限度的理解书的作者并超越他。否则,我们看书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本社会学理论,更为现实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转变思路,用“如何看待社会这个东西”的思路来看待当前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转型,而诸如科学发展观这样的战略思想,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理论,指导各行各业如何站在改变社会、优化社会结构这个角度来构建自己的发展路径。认识社会是什么,才能明智的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更理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再有特色,也是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