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理解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防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试以某种疾病为例说明之。答:人类对生命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人们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变化,即由单纯的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这个层次。人与动物是不同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与复杂的社会属性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因此,许多疾病发生和变化的本质,也由生物本质发展到社会本质来认识。把人的健康、疾病现象与心理、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并用心理与社会学方法来解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目前,全球的疾病和死因结构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已由过去的以急慢性传染病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尤为明显。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疾病和死因的主要位置的趋势。我国的情况与其它发达国家相似,特别是城市。而这些疾病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病态行为的重要性增加了,如性病、爱滋病、自杀、吸毒等高发或流行,社会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健康和疾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患病不仅一个生物学过程,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体验提高健康水平需要社会行动什么是“亚健康”状况?什么是“亚临床疾病”?怎样区分?答:“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的、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
“亚临床疾病”:又称“无症状疾病”,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这类病理性表现和生理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是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很难人为进行分割。“亚临床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临床症状体征,但存在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检测证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它对临床医学的影响有哪些?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整体论观点:要求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整体,把人和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系统论的观点:要求将疾病、病人、医疗保健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分析。系统论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不同层次的许多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相互联系(信息交流)和依赖。多元论的观点:从多元论的角度来理解健康和疾病的原因,抛弃生物医学中单因-单果的思维模式,从多重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健康和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从观念到实践都要进行变革。改变临床医学传统的“看病不看人”的习惯思维方式,临床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要进行立体诊断或者整体诊断。
所谓立体诊断即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空间进行诊断。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做好立体诊断,首先要求临床医生有立体思维和立体知识。现代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进步,为临床医生做出心理、社会诊断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所以,作为临床医生必须扩大知识面,转变观念,努力学习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努力学好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科学知识,才能作出心理和社会诊断。这些方面恰恰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所缺乏的,临床医生所缺少的知识。未来的医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中工作,还必须具备掌握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因为在医学方面,也需要加强横向学科联系。除上述提到人文科学之外,还与新兴的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航天、海洋等交叉学科都应加强联系。这种联系愈好、愈能促进医生了解社会和了解人,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成为优秀的医生和社会活动家。这是现代化医学的要求,也是对现代化医生的要求。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答: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界定接损害或保护健康影响对疾病的认识影响卫生保健系统与求医行为自杀的一般预防措施是什么?答: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尽管从宏观的层面上看,左右自杀率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但具体到个案来看,自杀者总是存在某些医学或心理学的问题,或者说,宏观因素总要通过对个体的影响才能导致自杀。
因此,应该把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预防自杀的第一个层次。其措施可包括:普及心理卫生常识: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科普小册子、墙报、公众讲座等形式广泛地向社区人群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对于中小学生,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卫生课,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应付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把生活技能训练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在国内则仅有个别中学开设了相当的心理卫生课;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系统:在每一个社区内均应设立相应的机构,配制相应的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工作,使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及时得到专业性的支持和帮助。前社会上还对自杀存在许多危险的误解,这些误解甚至在医务工作中也是广泛存在的。要在社区内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关于自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了解自杀,懂得识别基本的自杀危险信号,对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史的患者,能够采取一种同情,而不是歧视的态度。3.减少自杀的机会:(1)加强武器管理,特别是枪支管理。对个人持枪的严格的法律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以枪击为手段的自杀。对处于自杀危机中的持枪者应暂时剥夺其使用枪支的权力;(2)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不应发展和推广有高度人类毒性的化学杀虫剂、灭鼠剂等。
对工业生产必需的有毒化学物质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度;(3)加强对药品的管理,特别是对镇静药和抗抑郁药的管理;(4)加强对危险场所的防护和管理:如对多发自杀行为的大桥、高楼、风景名胜地进行针对性强的管理。4.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5.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吸毒的危害有哪些?答:吸毒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毒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健康。除了吸毒导致的依赖性和耐受性之外有资料表明海洛因使用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组高20倍自杀、过量中毒、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注射使用毒品者感染的艾滋病、慢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等是导致吸毒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第二吸毒已经成为艾滋病重要传播途径在我国约三分之二的HIV阳性者是吸毒者。由于注射使用毒品者常常共用注射器和针头导致这些血行传播性疾病在吸毒者同伴之间的蔓延于吸毒者的性行为通常比较混乱很多女性吸毒者甚至通过卖淫来获取毒资又通过性传播途径将这些疾病传播到非吸毒人群。第三吸毒破坏社会稳定。吸毒者开始的时候使用自己的积蓄购买毒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自己的积蓄耗尽。然后他们可能会千方百计地向亲人、朋友借、骗最后发展到偷、抢或者参与贩毒、制毒。第四与吸毒密切相关的种毒、制毒、贩毒行为常常以有组织犯罪的形式存在不仅对社会稳定 而且对局部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作用。
怎样区分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以及卫生服务利用? 答: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 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 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 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 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两者有时是一致的 有时是不一致的。当一个人觉 察到有卫生服务需要时 才有可能去寻求利用卫生服务。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学价 值观出发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 量,一般可分为两 类:(1)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2)没有需要的需求,通常 是由不良的就医行为和行医行为造成的。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 的数量 即有效需求量 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答:社会病态行为即偏离社会行为规范的各种个体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自杀与自伤、有害物质滥用(如吸烟、吸毒、酗酒)、性变态行为、性禁锢与性放纵行 为、赌博行为等。社会病态行为其范围包括(1)与成瘾有关的行为。如吸烟、酗酒、 吸毒及其它有害物质成瘾,赌博行为等。(2)与性有关的病态行为。(3)与攻击 有关病态行为。
(4)与保健和求医有关的病态行为。社会病态行为的共同特点是: (1)这些行为都对人类健康产生肯定的损害作用,这种损害不仅表现在对行为者本 身的健康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威胁上,如吸烟对所谓“被动吸烟者”健 康的损害。(2)这些行为的产生都与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3)从 表面上看,这些行为对个体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意义,如不少人试图通过吸烟、 酗酒来消除寂寞,缓解紧张,但这些行为一般并不为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必需, 相反却往往表现出对个体生存本能的反动。(4)这类行为大多违反法律或各种社会 规范;(5)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行为往往容易产生却难以矫正。 过度网络 使用将可能发展成为病理性网络成瘾行为,对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