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辽源市公民道德建设铸就"爱心城市"

辽源市公民道德建设铸就"爱心城市"

辽源市公民道德建设铸就"爱心城市"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近年来,辽源市通过深入持久的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孝亲敬老、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模范不断涌现,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当越来越多的受助人群感受到爱的温暖

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近年来,辽源市通过深入持久的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孝亲敬老、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模范不断涌现,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当越来越多的受助人群感受到爱的温暖,当民众从未间断地开展爱心接力……爱,让这座向上向善向美的城市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干群结对一家亲

政府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各级部门各级干部在发展中承担着重任,他们在履职尽责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力扛在肩,密织了一张覆盖城市的社会救助网,将爱心蔓延到每个角落。

“春蕾计划”是1989年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是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该项工作实施20多年以来,辽源市妇联主动与市职业高中、市工商学校和辽源师范学院3所院校联系,对贫困学生提供教学管理、实习就业等服务。截至目前,辽源市妇联已累计资助春蕾学生648人,资助金额366万余元,223名毕业学生全部就业。

2011年以来,辽源市公安机关通过“群众工作年”活动,精心组织开展了结对帮扶行动,全局13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全市135名贫困学生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有力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对于处于困境的职工和企业,辽源市总工会相继打造了“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帮扶工作品牌,目前已开展22个年头,累计筹集发放送温暖资金3710多万元,走访困难企业4295余户(次),慰问困难职工及其家庭13万余户,实现了对困难职工、劳模、农民工和单亲女职工帮扶救助的全覆盖。

志愿服务彰显城市之美

公益,一直被誉为“最美丽”的事业。在爱心的召唤下,辽源民间救助组织相继演奏了震撼人心的“倾城之爱”交响曲。

在辽源市龙山区北寿社区,任桂梅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作为一名年过花甲的老党员,她在关心下一代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0多个春秋。2013年6月,任桂梅和30多名爱心人士一起成立了“任桂梅爱心工作室”,这是我省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爱心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每月都会上交50元爱心款,开展帮扶活动。随着活动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加入,如今队伍发展壮大到102人,累计收到捐款5万多元,资助22名困难学生,帮助了26个困难家庭。71岁的老党员齐柏林身患癌症,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不忘帮扶“成长中的幼苗”,将一年的爱心捐款提前捐赠出来。76岁的刘广芝在电视上看到爱心工作室的事迹后,到工作室捐出了自己和孙子的两份爱心。刘广芝说:“什么事都可以等,奉献爱心不能等。”

“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不仅是志愿者的追求,也是营造和谐安宁生活环境的需要。由辽源市公安局组建的见义勇为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广场和公园,传递着见义勇为精神。每逢节假日,志愿者还积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深入到见义勇为人员、困难群众家中,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走访慰问,传递爱心。3年来,志愿者共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折合资金近10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百个。

相信爱,见证爱,传递爱。在辽源,只要一提起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很多人都会伸出大拇指夸赞一番。6年来,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在会长邱立超的带动下,累计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千余次。他们把爱播撒到每一处需要帮助的地方,偏远的山村小学、养老院、献血公益活动现场、智障人士车祸抢救的病房前……都留下了邱立超和她的爱心群体无私奉献的身影,他们把亲人般的关怀和人世间的大爱传遍了四面八方。

辽源“蓝丝带学雷锋小组”由企业家、企事业单位员工和退休老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组成。2014年春节,“学雷锋小组”为12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每人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爱心救助。“爱心”助学基金由辽源市知名企业家联合捐助,本金在经过有效运营后,将每年获得的本金利息用于爱心救助。近5年来,该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及其他公益事业的累积金额已近200万元。

涓涓细流、缕缕春风,辽源爱心已经成为一种品牌,并在相互传递中汇成了滚滚暖流,不断传播人性之美,激发蕴藏在人们心底的大爱。

“辽源好人”引领社会新风尚

把自己家变成警务室的好民警李海波,洪水中勇救10名群众的尹志富一家,免费培训600多名残疾人并帮助安置、推荐就业的盲人按摩师孙正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道德模范走进公众视野,一个好人一块基石,“辽源好人”正以质朴厚实的脊梁筑起一条爱的长城,引领着社会新风尚。

也许,爱心的付出从来不图回报,甚至不问去处,但可贵的是,在辽源演绎的诸多“爱心故事”中,人们不仅感受到了无私奉献者倾尽爱心的正能量,也看到了受助者“知恩图报”的真挚情怀。许多“知恩图报”还超越了“一对一”的个人式报恩,升华成了一种社会责任。这是对爱心最有力的传递与壮大,更是对爱心付出的最高肯定和最好回报,它让施恩者奋力前行而不觉孤独,也让随行者因为价值认同而深受鼓舞。

在辽源市西安区富国社区,居民孔素范抚养身患残疾的弃婴沈珊珊的故事感动着很多人。为了抚养女婴,她将21年的时光与精力全部投放在这个没有血缘的“女儿”身上,并从家里搬出来,租廉价的平房,靠捡垃圾、拾废品维持生计,花光所有积蓄给孩子治病。如今,孩子已经长大并找到工作。当记者问她是否为曾经的选择而后悔时,64岁的孔素范说:“我不后悔,看着她好,我这心里就高兴。”朴实的话语,让人心生敬佩。

“你身边有没有好人?”为了弘扬社会风气,今年年初,辽源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爱家乡、做好人、传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层层评比、逐级选拔的好人评选机制,挖掘各类型的道德模范,年底将推选出百余位“辽源好人”。

正是因为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为辽源这座“爱心城市”铸就出美丽的文明底色。当奉献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当爱心成为城市的特质,这份感动便已融入到城市的血脉,永久矗立在辽源人民的精神文化坐标中。

上一篇: 为什么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下一篇: 学术 | 如何应用“人在情境中”理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