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会有这样的误区,在孩子的教育上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关注孩子学了几个汉字,会做了多少数学题,甚至为孩子学不会数数而焦虑、疲惫。家长的这种行为真的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还是自己的希望期待呢?一直训练孩子自己的不擅长的地方,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他以后该如何面对社会?
其实“心青年”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我们孩子智力虽然落后,但智力落后并不等于他们不能适应社会。有的智力落后的孩子,经过训练,社会适应能力是很不错的。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训练安排
在低年龄级阶段应以“心青年”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如吃饭、穿衣、上厕所、按时上学,会根据天气调换衣服,自己热饭菜等等。
到了9—13岁,可以以基本劳动能力训练为主,安排他们做些家务活,如扫地、抹桌子、洗手帕、洗袜子、做简单饭菜,学会使用基本劳动工具,如刀、钳、铲、锹、剪等。
到了15岁后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如编织、手工、养殖等等。以上是按年龄大致划分的,并不是绝对的,总的来说,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由简单到复杂。对孩子社交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孩子的道德规范往往是结合进行的。小时侯就要让他们多和其他孩子交往,学会邀请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会礼貌用语,能遵守游戏规则,不和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等等。逐步培养孩子能和别人交流,说话注意场合、有分寸,遵守约定时间,能体谅和容忍别人,以及关心新闻,自己制订计划等等。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心青年”来说,往往需要家长刻意地专门对他进行训练,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一项项技能逐一训练,从而使得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提高。
文字来源于:网络
家长先走出来 孩子才有未来
融合体育休闲活动|支持性就业
自我倡导|家庭赋能
微信号 rongairongle
电话 010 63962366
邮箱 rongairongle@co-inclusion.org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印象6号楼4-1107
北京市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