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新民主主义论》研究综述
吴汉全李娜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全面、系统地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的代表性著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近十年来,学术界将《新民主主义论》作为重要文献资料,从思想内容、社会意义和影响、版本变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思想内容的研究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新民主主义实践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研究,主要是揭示它所蕴含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挖掘其中的思想智慧。
1.《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演变进程研究。学术界在解读《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时,注意将其放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演变进程中考察,使文本内容的地位得以凸显。王也扬认为要历史地看待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思想,以他的三篇重要著作——《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为代表,并划出了三个发展阶段。”①(注①:王也扬:《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变化》,《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3期。)在他看来,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和内涵已经形成;而《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举起“新民主主义旗帜”,比较全面地阐发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的认识,从而为中共取得革命胜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发挥了其新民主主义的思想。
2.《新民主主义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系的比较研究。不少学者将《新民主主义论》的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更深地理解《新民主主义论》的内涵,揭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郑历兰通过对两大理论相同和不同点的对比,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不是简单地套搬重复,而是“否定之否定”,是对新民主主义基本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可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看到《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内容及其价值。②(注②:参见郑历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新民主主义论比较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3.《新民主主义论》中“社会论”的内容研究。《新民主主义论》问世后,学术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基本认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学者提出《新民主主义论》还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内容,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论》内容的研究,已经突破了“革命论”的框架,突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内容。张勇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理想蓝图的全面展示。③(注③:参见张勇:“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陈根认为,《新民主主义论》中出现了过去马列著作中从未提及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并且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毛泽东还第一次从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阐述了未来的国家形态,奠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论”的基础。①(注①:参见陈根:《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4.《新民主主义论》思想内容上存在的局限性。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强调《新民主主义论》伟大贡献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中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原因。项晨光认为,《新民主主义论》存在一些理论偏差,如:过高地估计了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并将一切西方国家视为中国人民的敌人;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即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因此资本主义道路在所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都走不通,社会主义社会将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写于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正处于共产国际战略发生转变之时,其理论偏差来源于共产国际世界革命理论的偏差以及战略决策的失误,等等。②(注②:参见项晨光:《共产国际对〈新民主主义论〉中几个观点形成的影响——兼评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进行修正的根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2期。)江丹林认为,《新民主主义论》没有看到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不可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的这一局限性,又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埋下了伏笔。③(注③:参见江丹林:《论〈新民主主义论〉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学术界》1998年第2期。)
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思想内容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化。一是将《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社会,存在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思想内容的研究,主要是依据“革命史”的视角,如果能换一个思路,即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新民主主义论》,探求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及其演变趋势,可能会更深刻地认识《新民主主义论》的基本思想和现实价值。二是加强系统研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与同一时期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一起构成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如果将之与周恩来、刘少奇等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论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或许可以从更深层面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意义,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三是加强探源性研究。《新民主主义论》本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社会的实际,学术界已有共识,但尚未进行深入的探源性工作。譬如,《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一个新的创造。但除了本源于唯物史观关于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理论之外,还有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没有大批文化人士到延安需要正确的文化方针、延安区域社会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是否有抗战以来急需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心理、团结文化人士抗战需要的影响?有没有要应对20世纪30年代“本位文化论战”及“全盘西化思潮”的新情况?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论》社会意义和影响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论》意义和影响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角度考察《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价值。《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创造,本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经验,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王向清、彭臻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论》概括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范畴,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范畴,又打上了中国哲学的烙印;建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①(注①:参见王向清、彭臻:《〈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5期。)陈根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而“新民主主义国家论”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形态的发展。②(注②:参见陈根:《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凌海金认为,《新民主主义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性质、前途、转变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③(注③:参见凌海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丰碑——论〈新民主主义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理论导刊》2004年第3期。)
二、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研究《新民主主义论》在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和意义。近十年来,一些学者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研究《新民主主义论》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王新华认为,《新民主主义论》对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对文化概念的科学界定,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革思想的历史概括,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起点;《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文化发展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不仅总结和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和演化趋向,而且明确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坚持了文化选择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新民主主义论》倡导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成熟,是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彻底的文化自觉的显著标志。④(注④:参见王新华:《〈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化自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蒙长江研究了《新民主主义论》体现的文化创新思想,认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文化创新思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⑤(注⑤:参见蒙长江:《浅析〈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创新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1期。)史家亮认为,《新民主主义论》所阐述的文化和经济、政治辩证关系的思想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所阐明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原则构成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措施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⑥(注⑥:参见史家亮:《〈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三、从社会影响的微观层面研究《新民主主义论》的社会意义。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从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的角度来研究《新民主主义论》的社会意义。近十年来,学术界开始注重从社会影响的微观层面细致地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李晓宇的《民国知识阶层视野中的〈新民主主义论〉》,具体考察了《新民主主义论》在知识阶层中的反响,认为《新民主主义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新民主主义论》成为国统区左翼文化人士和进步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指南针;另一方面,又成为对旧式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利刃。⑦(注⑦:参见李晓宇:《民国知识阶层视野中的〈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4期。)
对《新民主主义论》的意义和影响,笔者建议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是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总结《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论》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又有中国革命的新鲜经验,需要更多地从“中国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二是从新的视角揭示《新民主主义论》的意义和价值。如果站在现实的高度,从“科学发展观”、“中共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视角来看待《新民主主义论》,或许会对《新民主主义论》的意义、价值产生新的认识。三是深化《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影响具体层面的实证性研究。譬如,可以从《新民主主义论》当时对工农大众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作一些实证性的研究,以反映《新民主主义论》在下层民间社会的影响情况。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论》版本变化的研究
《新民主主义论》先后有三种版本出现,而且每一版本的内容都有改动,这给人们理解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影响。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论》的版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是关于版本修改与毛泽东思想发展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形成了一个总的看法,即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修改,表明毛泽东思想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方敏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三次改动的分析,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变化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他认为,第一次改动是明确理论定位,将题目定为《新民主主义论》,触及到了整个文章的指导思想,具有为文章的理论建设意义给予重新定位的意向;第二次修改使理论内容更加成熟,标志着在抗日战争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阐发更趋于成熟;第三次修改使理论的建设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有了发展和升华。①(注①:参见方敏:《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修改》,《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
二是关于版本修改和内容变化的研究。学术界注意到,《新民主主义论》的三次修改,都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作出新的补充。项晨光认为,毛泽东最初的观点是在列宁和斯大林的世界革命理论和二战爆发前后斯大林的“帝国主义战争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而随后进行的补充和修改体现了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②(注②:项晨光:《毛泽东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道路认识的深化——1958年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补充》,《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杨建党通过各个版本的《新民主主义论》的对比和分析,认为其中没有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并未初步形成理论形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而纠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新民主主义论》已初步形成理论形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结论。③(注③:参见杨建党:《〈新民主主义论〉并未初步形成理论形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研究》2007年第9期。)
在以往对《新民主主义论》的版本研究中,关于毛泽东写作和修改《新民主主义论》社会背景的研究明显不足。比如,《新民主主义论》最初发表时,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认识与当时政治形势有关,后来的修改也与形势变化相联系。研究这一社会背景,对分析中共对形势认识的变化和毛泽东的深谋远虑都将很有意义。
〔作者吴汉全,南京审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1815;李娜,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江苏徐州22111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