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杨彦蓉 汪晓艳 骆骏兴
单位 | 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以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温江区某学校申报的成都市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向阳花开”困境儿童生命教育服务项目为背景。
该项目从儿童预防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治疗性需求出去,设计不同的服务板块去做针对性回应,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生命观。
“我和我的倔强”儿童正正向成长小组是在项目第二年中后期,当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搭已经搭建,全校已经开始全面铺开生命教育课程;
这时候项目服务内容逐渐从学校过渡到家庭,这个阶段我们设计了一个亲子平行小组,针对父母开展正向管教小组,针对儿童则开展“我和我的倔强”儿童正向成长小组。
通过对亲子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助力父母掌握正向管教的理念和技巧,提升自己的亲职能力;
陪伴困境儿童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协助他们勇于面对成长困难,走出成长困境,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由于学校位于温江区城乡结合部,生源以流动人口为主,占比65%。
学生家长的职业多为私企员工、个体工商户、零工等,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与儿童的沟通相处中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学习成绩;
不懂得或者是忽视了儿童的全面成长,特别是对儿童心理问题不够敏感,被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深陷问题无法自拔。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大多以批评和棍棒教育为主,难以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关系。
长期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儿童无法形成正面的自我认识,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增加,不够自信得不到关注;
在学校经常就以一些偏差行为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使得孩子们在学校也被标签化,甚至同辈融入困难。
基于此,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二年级招募了9组符合要求(亲子关系紧张,父母亲职教育能力缺失)的家庭,其中男女生比例为7:2,组织开展家长正面管教、儿童正向成长的亲子平行小组。
其中“爱的有点难”是家长正面教育小组名字,形象的诠释了这个小组的家长想好好爱孩子,但是由于缺乏技巧导致爱的艰难;“我和我的倔强”是儿童正向成长小组的名字,孩子们希望通过小组告诉爸爸妈妈自己是有所坚持,有自己的信念的。
“我和我的倔强”儿童正面成长小组旨在引导小组成员正确认识自我,构建积极正向积极的自我意识,以促进其健康正面成长。
二、服务过程与策略
(一)理论支持
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班杜拉,该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影响。
其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能得以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其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的某种行为得到赞赏和惩罚就能得到强化。
最后,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的重要性,每一次的自我认知都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自我认知就是自己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
2、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与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就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效能预期则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特定行为的信念,一种主观判断。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从而决定著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与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基于上述理论,社会工作者利用儿童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引导小组成员在小组中互相分享,积极鼓励,发掘自身潜能和优势,体会成功的经验;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正确处理父母负面言语,学会正面沟通,构建积极家庭氛围,从而提升小组成员的自我效能感,为儿童成长可能面对的坎坷奠定基础。
(二)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发挥小组的接纳、支持和促进作用;
引导儿童互相分享,情绪调节,行为演练,发掘自身潜能和优势,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客观对待过往的挫折经验,体会成功的经验,形成积极的自我信念,从而构建、提升小组成员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学习正确处理父母负面言语的情景,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学会正面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其正向成长。
2、具体目标
(1)协助儿童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优点。
(2)帮助儿童学会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合理归因,敢于尝试,进而提升他们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
(3)使儿童学会一些放松技巧,调节负面情绪,保持良好情绪状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
(4)学会谅解父母说负面话语时的心情,了解父母的期望,增强亲子关系。
(5)学会和父母正面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其正向成长。
(二)服务过程
1、第一阶段:需求调研,精准服务需求
我们召开了小组组员的见面会(即小组第一节120分钟)。
在见面会上为收集与了解困境儿童服务需求与困难,社工针对小组成员开展前侧需求问卷调查,本次自我效能感测量采用由Schwarzer等人编制、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通过测试得出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即使很努力也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遇到困难,自己无法冷静寻找多种办法解决,往往都是被动等着事件发展。
社会工作者将组员们自我效能感结果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自我的评价,组员普遍自我效能感低:①学习方面,有2个孩子(男生)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很难成为老师严重的优秀学生。
②社交方面,自己努力和同学们友善,但是换不来同学的善意对待(1人男生)。
③生活上,大部分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很难冷静面对冲突和困难,更难客观判断做出合理的选择去克服困难,往往选择逃避较多。
通过进一步与孩子的沟通,会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不够了解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他们对自己优点了解不多,对自己能够用来解决困难的资源知之较少,对如何正确与同辈、父母沟通的技巧掌握不够等这些导致了孩子们自我评价不高自我效能感低。
(2)家庭亲子关系方面:组员们都很希望得到父母的正向肯定,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正向成长,但部分组员的父母不能很好的表达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久而久之与孩子形成了不良的沟通模式;
导致孩子在亲子关系沟通中感受:父母眼里的乖孩子始终不是自己,而且自己也不可能成为父母心目中优秀的孩子。
图1“我和我的倔强”小组活动见面会
2、第二阶段:订立契约,熟悉小组成员,形成积极小组氛围
小组第二节(90分钟),社会工作者向小组成员介绍小组性质、目的及内容,促进组员相互认识,订立小组契约,初步认识了解自我效能感。
并以破冰游戏“萝卜蹲”拉近组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在游戏中取名字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为小组营造了欢乐的氛围。然后社会工作者引导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并制定了小组契约,形成了小组规范,增强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
图2 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一起订立契约
3、第三阶段:肯定自我,形成正面自我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
小组第三节(90分钟),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从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发掘自身优点,通过游戏再次体会成功的感觉,形成更正面的自我认知;
其次,指导组员认识目标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会合理的制定个人目标,使它成为成员的动力,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图3组员从游戏中习得成功体验
4、第四阶段:情景体验,正确处理家庭负面场景,懂得自我肯定
小组第四节和第五节(小组每节120分钟,行动计划执行一周时间),社会工作者通过“解读父母心”、“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等角色扮演游戏,引导组员换位思考,理解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家里人的情绪和状态需要彼此照顾;
学习正确看待父母的不良情绪,根据情景来解读母负面话语,降低对自己的伤害,从而能够积极肯定自我;
并鼓励组员回家与父母一起制定行动计划(家长小组同步此计划),减少负面话语的使用频率,多使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和家长一起努力,共建幸福的家,在家庭环境中正向成长。
图4小组模拟家庭情景
5、第五阶段:沟通互动,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儿童正向成长
小组第六节及持续跟进阶段(持续跟进为暑期2个月),社会工作者将儿童正向成长小组和家长正面管教小组合并开展;
通过亲子互动游戏,引导亲子双方发现家庭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明白正向沟通的重要性,鼓励儿童和家长能够主动将小组内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运用,改善亲子关系,营造有利于儿童正向成长的家庭缓解。
小组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建立微信交流群,根据第五节家长和儿童分别制定的行动计划,布置了持续打卡任务,强化家长正向教育和儿童正向成长的改变。
8月底并通过实地家访,了解小组成员家庭实际改善情况,其中9组家庭特别是儿童有积极执行自己的行动计划,并严格打卡记录;
而家长们对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理想,根据自己设定的指标,多数父母6人完成40%的任务。
社工根据实际完成情况,并对儿童个人、家长个人和家庭进行了激励表彰。
走访中发现组员小红,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家庭经济状况很差,因此采取个案跟进的形式持续提供服务。
图5“童心向阳,正向成长”小组合并服务
三、服务成效
(一)服务成果
我和我的倔强小组活动开展详细信息如下:
小组次数
活动时间
活动主题
应到人数
实到人数
缺席人数
缺席原因
2021.6.16
见面会
组员家里有事
2021.6.16
天生我才
2021.6.18
我做得到
2021.6.23
我为我掌舵
2021.6.25
我值得欣赏
2021.7.2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2021.7.5
亲子欢乐会
组员家里有事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技巧和方法,严格遵循社会工作者工作原则。
一方面,通过开展以“你好新朋友”、“天生我才”、“我做得到”、“我为我掌舵”、“我值得欣赏”、“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为主题的系列小组活动,引导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客观对待过往的挫折,体会成功的经验,形成积极的自我信念,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同时学习正确处理父母负面言语的情景,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学会正面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其正向成长。
另一方面,针对“我和我的倔强”小组活动成员父母同时开展“爱的有点难”家庭正面教育小组活动,助力其父母掌握正向管教的理念和技巧,进而提升家长亲职教育能力水平;
陪伴困境儿童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协助他们勇于面对成长困难,走出成长困境,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二)成效评估及服务结果
1、评估方法
本次小组成效评估主要通过自我效能感调查(前后测)、小组满意度调查、工作者评估表来测量,同时根据小组成员参与度,小组开展过程中的小组氛围、小组动力等来评估小组成效。
2、评估结果
(1)组员自我效能感评估(前后测):本次自我效能感测量采用由Schwarzer等人编制、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前后测为同一套问卷。
配对样本统计分析显示前测均值MA=2.8、后测均值MB=3.5,后测的平均得分高于前测0.7。说明本次小组活动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自我效能感有一定意义。
组员自我效能感前后测情况表(n=9)
序号
组员
前测
后测
结果
YHJ
26
33
+7
ZYM
36
36
+0
GBB
33
35
+2
CHZ
40
40
+0
ZWZ
28
30
+2
LJY
30
31
+1
LHH
29
30
+1
YSR
38
38
+0
LJY
28
30
+2
注:问卷满分40分
(2)组员小组满意度评估:小组满意度评估问卷为自设问卷。我们用5个等级代表五种不同的满意程度(1.非常满意代表5分;2.较满意代表4分;3.一般代表2分;4.较不满意代表1分;5.完全不满意代表1分)。
组员对小组的综合满意度为38.2分(40分满分),综合满意度均值为1.25,表明学生对于此次课程介于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之间,总体满意度较高。
组员活动满意度表(n=9)
序号
组员
活动满意度
YHJ
34
ZYM
36
GBB
40
CHZ
40
ZWZ
40
LJY
39
LHH
36
YSR
39
LJY
40
注:问卷满分40分
(3)小组开展情况:小组成员参与度较高,由于个别组员家庭有事,第一节出勤率8/9,最后一节出勤率7/9,其余四节均为全勤。
小组开展过程中的组员非常积极,小组氛围很好。
小组开展过程中,组员形成了一个集体,绝大部分组员能够互相关照、积极互动,有一两个焦点组员出现了不主动参与和人际冲突,但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最终融入了集体。
在询问满意度和活动成效时,组员予以积极反馈,并希望后续还能继续开展相关小组活动。
四、案例启示与反思
(一)专业反思
1、理论运用反思
小组主要以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其中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可以根据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习得新的行为;行为如果得到奖励和惩戒,就会被强化。
小组中,社工通过让小组组员模仿一些良好的亲子沟通语言和行为,减少一些负面语言使用频率,促使小组组员学习到新的亲子沟通语言和技巧;
通过对正向语言和行为使用的肯定、对减少负面言语使用频率的肯定,并采取激励措施,促使小组成员及其家人的正向沟通被肯定,从而成为家庭新的沟通模式。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会影响个体人生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从而决定著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与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因此小组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小组成员正确认识自己(优点与缺点),从过往经验中去挖掘成功经验,通过游戏来积累成功经验,形成正面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其效能感,促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愉悦。
小组在两个理论的指导下,较为深入的进行实践。
通过长达2个月行动计划的执行和打卡,社会工作者的持续跟进和刺激,去巩固组员学习到的新的亲子沟通的技巧,形成新的沟通行为,并长时间积累这种愉悦的感受,促使小组成员及家庭往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前进。
2、服务计划实施
在小组整体的服务开展上,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筹备期就完成了整套计划,但是随着小组的深入开展,对服务对象的了解更清晰,社会工作者会一边调整小组策划一边实施,使其更符合小组本身发展的节奏。
因此在小组计划设计环节,要合理设置小组环节,充分考虑时间的合理性和突发情况;活动游戏的选取,既要考虑趣味性,也要考虑纪律性;
目标设计时,要考虑服务对象特性,设置合理的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
最重要的是,要设身处地考虑低年级服务对象特质及需求,如在小组活动环节设置方面可以改变提问方式。
3、服务方法的运用
在小组活动开展当中,小组带领技巧很重要,针对服务对象是低年级儿童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游戏环节激起小组氛围,调动组员积极性;
并要熟练使用澄清、聚焦等技巧,在组员偏离小组工作的目标时,善用“关键词”,及时拉回主题;
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场面控制,当组员喧闹时,需要放慢节奏,让他们安静下来并及时重申小组规则强化小组成员规则意识。
4、服务策略
(1)联动家庭:“我和我的倔强”正向成长小组是亲子平行小组中儿童小组,小组成员的父母在该小组进行过程中,同步开展了正面教育小组,家长学习正面教育技巧,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双管齐下,促进其正向成长。
(2)个案跟进: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结束后进行家访,了解小组组员家庭实际改善情况,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家庭小组成员,采取个案服务的形式,持续跟进,巩固小组成功。
(二)案例示范性
1、多方参与,助力服务对象正向成长
针对儿童青少年正向成长小组的工作探索。
儿童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抚养环境,孩子们在学校所爆发出来的问题,不仅仅和学校生活相关,和孩子们的家庭生活、朋辈关系建立、孩子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场所,如果没有伴随着家庭自身的改变和支持,服务对象的情况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和可持续性的突破是比较难的;
社工要将这些问题放到整个家庭中去研判和分析,关注儿童的家庭环境,儿童与家庭成员共同学习与成长,恢复家庭向上想好的能力,营造正向积极的家庭氛围;
协助服务对象积极营造良好的朋辈关系和友善的学校氛围、积极创建良好社区环境,促使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相辅相成,从而较为系统的解决学校困境儿童及一般儿童处于困境所产生的问题;
因此要加强“家-校-社”三个系统联结合作,共同合力,使人与环境同时发生改变,促进服务对象持续性地改变,助力服务对象正向成长。
2、面与点相结合,深入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促进学校儿童生命教育发展
本次案例是一个儿童正向成长小组,该小组属于温江某校生命教育服务项目体系中的一部分,契合了生命教育主题,从引导儿童正向成长从而提升其生活的幸福感,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从小组里发现个案,个案介入深入解决家庭问题,点面结合,协力儿童健康成长。
游戏带领是小组活动的必备技能
如何成为带领游戏的高手?
对近200游戏的梳理
满足了一线社会工作者服务需要
《社会工作游戏集》
收入囊中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