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本市社会建设、改革与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开创了崭新局面。日前,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今后五年本市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对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坚持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共建共治共享为主线,以加强基层基础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三大任务,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实现首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要目标
●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全面加强
●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体结构基本合理
●社会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动员体系基本建立
●到二〇三五年,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都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成党建引领的工作体系、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依法治理的工作模式、专业科学的工作队伍。
重点任务
● 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
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明确各层级社会治理重点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畅通和规范社会参与渠道
完善社会治理各类平台
●以激发社会活力为目的,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实施社会领域党建效能提升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社会服务提质工程
坚持底线思维,实施社会安全保障工程
坚持社会协同,实施社会主体发展工程
坚持专业导向,实施社工人才培养工程
坚持基层优先,实施社区治理优化工程
坚持示范带动,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工程
坚持和谐发展,实施社会关系融合工程
坚持依法治理,实施法治社会推进工程
坚持科技支撑,实施数字社会建设工程
“十四五”时期 本市社会治理实施“十大工程”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提升政府、市场、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大力实施社会领域党建效能提升、社会服务提质、社会安全保障、社会主体发展、社工人才培养、社区治理优化、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关系融合、法治社会推进、数字社会建设“十大工程”,持续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首都社会治理现代化。
创新推行区域化党建联动新模式
“十四五”期间,本市坚持党建引领,实施社会领域党建效能提升工程。
《规划》明确,研究制定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做实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区域化党建联动工作体系,以区域化党建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优化区域化党建组织体系,科学划分区域,重点完善功能区块党组织设置,将区域内各类组织全部纳入党的工作体系。
同时,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功能,引领带动、组织协调相关组织和居民个人参与社区治理。实施社区党建品牌建设和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打造社区“领头雁”。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党建标准化建设,坚持组织覆盖、工作覆盖与效能提升并重。
补齐民生短板 社会服务再提质
“十四五”期间,本市实施的社会服务提质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规划》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广“最多跑一次”等便民服务措施。巩固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成果,动态调整社区服务指导目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便民生活服务和慈善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社区社会服务体系。
《规划》还提出,依托市民服务热线,建立民生诉求数据库,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开展专项治理,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多措并举让群众享受安全服务
在社会安全保障方面,“十四五”期间,本市强化重点领域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和源头管控。加强公共空间安全管理,着力提升人流密集场所安全防范水平。围绕闪送、网约车等新业态,推动安全监管职责落实,让群众享受安全服务。
同时,深入开展城乡结合部地区安全隐患综合整治,提高群众安全感。健全科学完善的公共卫生、环境等突发事件处置和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政府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应急联动机制。创新网络社会治理方式,推动现有法律法规向网络空间延伸适用,不断提升管网治网法治化水平。
街乡社会组织孵化机构覆盖率超70%
如何实施社会主体发展工程?《规划》明确,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分类分层构建具有“首善之区”特色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促进社会企业加速发展。
《规划》明确,制定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中心运营规范和服务标准;鼓励发展应急类社会组织,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以及社区类、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十四五”期末,街道(乡镇)社会组织孵化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四类社会组织占全市社会组织总量的75%以上,街道(乡镇)社会组织联合会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街道、乡镇社工站有望全覆盖
社会工作者是服务保障民生、加强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规划》提出,重点推动民政、卫生、教育、禁毒、司法、城乡社区和农村等领域社会工作发展。实施社会工作“优才计划”,到“十四五”期末,选拔培养不少于600名优秀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街道(乡镇)层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设立专业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业社工人才,统筹整合救助、心理、儿童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资金、人才队伍等,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街道(乡镇)社工站全覆盖。
“十四五”期末,全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将达到1200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其中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不少于6万人。
探索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新模式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此次《规划》坚持基层优先,实施社区治理优化工程,对城乡社区规模设置、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社区之家”规范化建设、城乡社区减负、社区各类经费统筹使用、社区工作考评体系、村务公开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规划》要求,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机制和模式创新,启动新一轮治理行动。创新城乡结合部地区、老旧小区和“三无”小区治理模式。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提高居民参与物业管理积极性。全市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党的组织覆盖率在“十四五”期末超过90%。
实名注册志愿者不少于常住人口的21%
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立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立公共信用信息的开发应用机制,编制志愿者培训工作规范指引及通用知识培训读本……“十四五”期间,本市将全方位多角度,推进社会文明促进工程实施。
《规划》明确,在民生保障、社区治理、应急救援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和骨干人才。健全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协调保障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扶持,开展志愿者星级评定,推进志愿服务领域品牌建设,吸引和激励市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规范化。“十四五”期间,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将不少于全市常住人口的21%。
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实现街乡镇全覆盖
如何实施社会关系融合工程?《规划》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创新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强力推进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加强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
《规划》还着重提到,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十四五”期末,全市建成500个以上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普惠的心理服务。建立全市社会心态监测机制,提升社会心态监测智能化水平,积极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对于法治社会推进,《规划》明确,制定“接诉即办”“社会信用”等地方性法规,适时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建设,推动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强化道德规范的教育、评价、监督等功能,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10
推行“北京通”全域服务模式
针对数字社会建设,《规划》明确,加强“城市大脑”建设,推行“北京通”全域服务模式,实施城市政务治理、公共卫生、社会治安、基层治理、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民生保障、教育文化、社会服务等领域大数据应用的“十大创新行动”,形成一批有带动示范效应的大数据应用成果。实施“互联网+”计划,加快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规划》还明确要有序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治理“一库两平台”(城乡社区基础数据信息库,社区服务应用平台和社区日常管理平台),推广社区“微信群”体系建设,创新大数据支持下的“掌上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提升社区工作效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