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矛盾。
社会公平其实是进化产生的思维。追求公平的本能,是在人的基因里面的。这在很多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都证明了。比如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独裁者博弈实验等等。我们不妨来稍微讲一下。
——————————————————————————————
熟悉这些实验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部分。
Misbehaving(中译:行为不端)这本书里记录了行为经济学开山鼻祖之一的理查德·塞勒所进行的博弈实验。
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现在有两个参与者A和B,主持人给A20美元。A可以决定给B多少钱。B可以选择是否接受。B如果接受,则两人按照A制定的分配方案分钱。如果B不接受,两人都不拿钱。按照理性人假设,当A给出一个方案时,只要方案中分给B的钱不为0,那么B都应该接受,因为这总比一分钱都拿不到要好。但实际上,当A分给B的钱少于总金额的20%的时候,B就很可能会让两个人都空手而归。
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
现在有两个参与者A和B,主持人给A一笔钱。A可以决定给B多少钱,剩余的钱都会装入A的腰包。B不能影响分配结果。按照理性人假设,A不会给B一分钱。但实际上在实验中74%的A都会给和B平分。
惩罚博弈(Punishment Game):
现在选出两个作为角色A参与过独裁者博弈实验的人,甲和乙,和一个没有参与独裁者博弈实验的人,丙。主持人告诉丙:甲在参与独裁者博弈实验时,只给对家分了2美元,而自己拿了18美元,而乙在参加独裁者博弈实验时和对家对半分了钱。现在,主持人给丙两个选择:要么和甲平分12美元,要么和乙平分10美元。按照理性人假设,丙显然应该和甲平分12美元,因为这比另一个选项能多拿1块钱。但是在实验中有81%的参与者宁愿损失钱也要“奖励”那个公平的人或者说要“惩罚”那个不公平的人。
——————————————————————————————
这些实验多年来在很多不同文化的国家、地区、部族之中都进行过,结果大同小异。(传统经济学界曾经质疑,行为经济学实验都是在较小金额下进行的,在较大金额下未必成立。一些行为经济学者就找到了很贫困的地方,用该地区觉得是巨款的金额进行了一些实验,结果和发达地区并没有本质差异。)
这说明,人类有一种追求公平的本能。它促使人们倾向于公平分配,促使人们在面对不公平的时候宁可自己遭受损失也要让不公平的人受损,也要补偿不公平的受害者。
大部分人类的本能都可以认为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产生的,拥有这些本能的人类比没有这些本能的人类更容易生存和发展。可以想见,一个追求公平的部落,成员之间相互提携帮助,公平分配,自然要比一个唯利是图的部落要发展的好。在远古那种食物匮乏、竞争激烈的时代,这种差异往往决定了生与死。
因此追求公平本身,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人类不是一种独居动物,早在古猿进化成为人类之前,古猿就已经是一种群居动物了。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往往容易被各种意外打断。一个人再强,一场重病都可能要了他的命。而以部落为单位的基因传承则更为稳健。部落、城邦、国家的强盛与否,决定了其成员共同基因的传播能力。公平,是有利于基因传播的。
现代社会还远远做不到所谓任人唯贤和机会公平。很多站在社会金字塔顶尖的富二代,如果放在同一条起跑线,未必就能竞争得过很多底层出身的人士。追求公平,才能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才能避免才华被埋没,才能发展得更快。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这对于一个社区、族群、国家都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另一方面,从进化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人类社会始终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社会也是人类进化的环境的一部分。适合数百年前社会的人类特质,未必就适合现在。而现在能一帆风顺的人,放在数百年以后也未必就能出类拔萃。很多人类的特质,即便一时是竞争的不利因素,也不好说未来会不会忽然发现有用起来,而一时一地有优势的基因,未必在其他地方、其他时间也好用。地中海贫血其实是一种人类对抗恶性疟疾的特质。所以即便社会已经达到了机会公平、任人唯贤,给予社会之中所谓“弱者”的基本生活保障,也绝不是没有意义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