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答: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阶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 历史必然性: 历史必然性:其一,当时的资本主义的 生产方式 和机器工业的发展,为实现人类哲学的新变革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科学基础。其三,当时哲学发展的新成果,也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其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家的创始人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具备了承担哲学新变革的主观条件

3 、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其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关系的一条基本原理其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并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特色再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 、物质是世界唯 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 、物质世界是联系的, 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 、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 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 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 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 “ 社会存在物 ” 、 “ 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和 “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 ,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 )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2 )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3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4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4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 ,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 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第三 ,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 , 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 、真理的检验标准

答:(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5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 、如何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心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 、怎样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所谓 社会形态 ,就是指导同 生产力 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经济基础 和 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在 社会基本矛盾 的推动下, 社会形态 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了 人类社会 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 人类社会 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常规性和特殊性的 辩证统一 。常规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性则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由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1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改革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他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 、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区别:定义不同;两者相矛盾, 商品生产 者只拥有 使用价值 ,想实现价值,商品消费者只拥有价值,想获得使用价值。

联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的实现是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商品的 价值量 是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所决定的。

3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和作用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 的作用:

1 、价值规律调节 生产资料 和 劳动力 在各 生产部 分的分配;

2 、价值规律刺激 商品生产 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 经营管理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3 、价值规律促使 商品生产 者在竞争中 优胜劣汰 。

2 、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⑴ 商品的 价值量 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

3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 。

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 。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和 世界货币 。

7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1 。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是按周转方式划分,后者是按是否是剩余价值来源划分

2 。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的情况,后者是为了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

3 。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流动资本包括 劳动对象 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 ,可变资本包括只劳动力

8 、剩余价值及其生产的两种方式?

剩余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一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 资本家 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方法比较直观和简单,所以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 资本家 通过改进技术缩短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相应的增加工人平均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比较隐蔽,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最为普遍和基础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较为高级的的手段,是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基础的。

9 、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两种必然后果?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 资本家 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后果:( 1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 2 )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

( 3 )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

( 4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10 、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只有周而复始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才能有人类的存在和延续;人口再生产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的条件

1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 的 经济危机 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 的 经济危机 产生的根源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 社会化 与 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主要形式有哪些?

本质上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用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周期,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税收及国债,后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购买及转移支村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基本形式:

(1)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 资本主义国家 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 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2 、怎样认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第六章

2.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6 点)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设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第一、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坚持 “ 走自己的路 ” ;

第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2 、怎样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 个)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上一篇: 健全完善基层工会制度体系 在助推省域治理现代化中贡献力量
下一篇: 村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区别,分别怎么运作,应该注意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