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流传至今。这首诗描述的是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当时的农耕者日常是如何生活的。作为一首名诗,它融入了叙事及抒情,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诗经》,很多名家给予了非常高的点评,比如汉代郑玄所言:“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言三物之如此,著将寒有渐,非卒来也。”
《豳风·七月》描述了古代狩猎及战利品如何分配的场景。
一、《豳风·七月》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豳风·七月》这篇诗总共有8篇,其一讲的是从寒冬到春天耕作开始;其二写了当时农村妇女养殖蚕桑的情景;其三写了当时社会的布帛衣料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其四写了古人是如何捕猎野兽的;其五写了一年到头,为过冬大家做了哪些准备;其六写了采集果蔬及收藏,以及具体的酿酒流程;其七写了收成后为公家做事,然后再修理自己居住的陋屋;最后一章写的是凿冰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宴会。
这篇诗采用的表达手法是“赋”,通过铺叙的方式创作而成,语言简单明了,朴实无华,全文围绕着一个“苦”字展开,以季节的变化为主线,从年初写到年末,从耕种养蚕开始,到冬天打猎凿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全诗以凄苦的语调,似乎在陈述一段压抑而沉重的历史故事。
豳,古代的一个地名,大概位于今天的陕西彬县一带。春日,指二月。蚕月:指夏历三月。私其豵,意思是小的野兽为捕猎者所得。春酒:冬天酿酒到春天才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献羔祭韭:用羔羊和韭菜祭祖。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这篇诗主要创作于西周初期,那时候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而作者应该是这个部落的一员,他将当时农民生活及工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对于后世研究来说,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春耕,为的就是秋天有一个好收成。
不同侧面,精准角度记录社会风俗。
作为《诗经国风》当中最长的一首诗,《豳风·七月》写了当时这个名叫周部落的一年四季生产劳动情况,包括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各个方面。作者作为部落的一员,所以对于这些劳动生活非常了解,创作起来可谓是一气呵成,包括精准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等等,一首诗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风俗。从春耕、秋收、冬藏,其中涉及到的采桑、染布、狩猎、酿酒等等。
这首诗是从七月开始写,根据当时农事的安排,以简单明了的手法,给读者呈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画面。这首诗提及的日历与我们现在采用的日历不一样,诗中使用的是当时周历。这种周历以11月为正月,一之日为11月,二之日为12月。如果从电影镜头来分析,诗中采用了一个大镜头,如同使用无人机在上空拍视频,将劳动者一年的生活及劳动情况都拍摄下来,读者品读的时候,感觉进入了古代周部落那个艰辛而凄苦的年代。
春光明媚,众姑娘高高兴兴去采桑叶。
三、不同章节表达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深刻内涵。
《豳风·七月》创作时,在结构安排上非常严谨,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民以食以衣为天,所以贯穿全诗主线的两项内容就是春耕和纺织。9月份妇女就开始制衣,因为11月进入冬天,农夫如果没有衣服御寒,很难度过年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春天一到,农夫们又得马上整理农具开始春耕,诗中呈现了一个细节:农夫的老婆和孩子到田头送饭,而当地的田官见农夫如此卖力,非常高兴。诗人通过一组粗线条,勾勒出这样的框架,目的就是将当时的社会风貌直接展现出来,刻画更为细致。
这首诗从第二三章开始,情调进行了调整,变得昂扬起来。比如春光迷人,姑娘们背着竹筐一起沿着田边小路去采桑,她们在劳动时非常高兴,不过也有一丝担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简单一句,就指明了当时的社会阶级关系,然后再进行展开。公子,在这里主要指那些拥有大批土地和农奴的地主们,他们家的儿子对这些农家美貌女子起了贪念,试图“同归”。因此采桑的姑娘们害怕人身不自由。她们心灵手巧,采桑不是难事,不过也担心自己辛苦付出被他人夺取。“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自己辛苦织出的各种丝绸,最后成了“公子裳”。
诗中的四五章,由衣之始为主线继续展开,虽然有起兴起景,但重点写的是狩猎。不过农夫所狩猎的战果并非自己能够拥有,如果打下的是狐狸,要用来做公子裘;如果打下的大猪,那贡献给公子;小猪才可以留给自己吃。此处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上下级社会关系。第五章主要描述了昆虫,借以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作者用了细腻的描述手法,做到绘声绘影,非常具有诗意。看起来似乎简单的一篇咏物之作,实则非常细腻,令人惊叹。接着写了农家开始打扫室内,准备过冬,整体结构与全诗对应。
农家人即便是生活再辛苦,一年到头也要办个宴会,来一场畅饮。
四、连续电影镜头,再现当时的社会状况。
六七八章,主要以“食之始”为主线,如同一组组连续的电影镜头,展现了当时社会农家简朴而有趣的生活。七八月他们开始打枣子,割葫芦,到了十月待收了谷子以后,开始酿制美酒,然后给老人家祝寿。当粮食进仓后,他们又忙着给公房营造或者装修房子,忙得团团转。这一场景正好与提及的自己的陋室相对比,感情非常鲜明。在最后一章,诗人使用了较为愉快的笔调,描述了这个部落的宴会盛况。
或许有人认为,农夫一年辛苦到头,生活艰辛,为何还会有宴会?不太可能。其实这并不奇怪,即便是当今社会,很多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家庭,不管一年中工作和生活多么辛苦,但他们始终在重要的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等)都会停下来,好好过个节,甚至畅饮一番,这也算是苦中作乐吧。否则每天以一脸愁容面对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因此,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农民到了年终也会相互邀饮,甚至农闲之时,也会举酒庆贺,均为情理之事。
西周早期的生活场景,如同一幅风俗画。
很多古代的诗歌,一般很少叙事,主要以抒情为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主要是叙事,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以景抒情,呈现出鲜明的形象,诗意内涵极深。每次重温此诗,你会回到那个古老的部落,看到了那些辛苦劳作、生活情景以及各种人物参与其中的面貌,从而构成了一幅西周早期社会的风俗画。此诗清新朴实,文雅华美,真正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文。
参考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