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为什么社会上层的小孩发展比中产阶级的小孩好?

为什么社会上层的小孩发展比中产阶级的小孩好?

为什么社会上层的小孩发展比中产阶级的小孩好?爬阶很难,滑落很容易

中产家庭的孩子普遍要做三件事:

学特长、搞艺术、出国。

但这些本质上都是在模仿富人。

不具备思考能力的盲从,下场必然是整个家庭的毁灭,迅速返贫。

今天,想给中产阶级一个小忠告:爬阶很难,滑落很容易;不亏钱才是根本。

1 前言

前段时间我在人文经济学会做了一次讲座,很快就有编辑找我约稿,并说:

您讲的都太高大上,动辄三四千万的理财配置,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您什么时候也讲讲 100 万元现金的中产阶级如何投资啊!

我听了吓得猛一哆嗦,100 万元投资,这个话题没法写的,怎么写都是死路一条。

因为你能接触的投资全部不灵,都要被 M2 干掉。

好的投资你又都接触不到。

在整个社会中,你就是羊,全社会的羊毛衫都靠羊身上剪来的羊毛织就,所以保护羊是不可能的。

在赚钱的道路上,你百转千回、九死一生才能绕出地雷阵。

所以,赚钱的门路找一个都很难。

不过,我可以给你写写亏钱的法子,因为亏钱的门路我闭着眼睛都能说上一千种,保证让你的 100 万元全部打了水漂,一颗子弹定向消灭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我下面就列举三个例子。

这三个例子非常巧,都和子女教育有关。

2 教育投资

知乎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帖子《有哪些政治正确的东西是错误的》。

答案是一位 ID 名为「温酒」的答主写的——全部都是错误的。

一件正确的事我们可以直接称呼它“正确”的,只有不正确的事才需要形容为“政治正确”。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周边,也有一些事情政治正确化。

一旦政治正确,人类就只能用惯性和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它,而失去了进一步思考,尤其是进一步控制它的能力。

第一个明显的陷阱:对教育的无限投资。

比如说,你在家里大喊要买一套大房子,要四室三厅,并带一个大露台,这类户型极其罕见,房东的报价只有市场价的七成。

机会难得,笋盘(低于市场价的房产)一去不复返。

然后你会得到怎样的待遇?

家里的老人决不会砸锅卖铁支持你的挖笋(买低于市价的房产)进程,相反,他们会冷嘲热讽。

说‘房价马上就要开跌了,现在不宜买房’‘中央三令五申,挂牌猛增 1.5 万套’‘控制风险,安全第一,破产就在眼前’。

但是,你换个说辞。

你不再买 200 平方米、1000 万元的大笋盘了,你改买 30 平方米,但价钱还是 1000 万元的,你在家里竟然会得到英雄般的待遇。

社会美感的例子_例子感社会美好的句子_生活中的社会美的事例素材

因为你买的是学区房,亲戚好友不管谁质疑,你只要直接回答:房价是要跌了,但为了孩子,没有办法。

然后你用四只手指捂着眼睛,通过指缝半得意半炫耀地看着亲戚。

这时,谁敢跟你说半个不字?

为了教育这四个字,在中国目前就是刀枪不入、金钟罩、铁布衫、神勇铁金刚,谁也不敢批评半句。

亲戚们永远也不会评说,200 平方米和 30 平方米房子,哪个泡沫更大,他们也不会拉着你死命劝你别买学区房,告诉你危险。

可实际情况呢?

没有劝阻,没有建议,大家一起轰隆隆地坠落无底深渊。

在中国,本科之后的教育回报率基本上是负数,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

对于内陆省份来说,如果上不了 211,那么上普通大学的学费回报就是负数,还不如考个蓝翔技校。

对于京、沪等大城市来说,本科之后的教育回报也是个负数。

决定人生的是高考,第一学历才是学历。

教育这种事,本质是一种投资学选择。

在研究生录取率如此高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是因为考不上而不读研究生,他们纯粹是因为不划算而不读研究生。

研究生本身也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情操,或者更高的审美品位。

例子感社会美好的句子_生活中的社会美的事例素材_社会美感的例子

例如,你每天看着 200 对果蝇交配,连续看上两年,你觉得这种事很有美感吗?

但是,中产阶级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目前的中低阶层中,对教育的投资几乎是不计成本、压倒性的一边倒战略。

我们知道,经济规律这种事,你可以不理睬它,但是它不会不理你。

不计成本、不计回报、无限制的教育投资,必将恶果显现。

我们看到一些 Mid-Low Class 的父母,本身可能仅仅是一个营业员,或者是一个卡车司机,但他们会倾注全部的资源,省吃俭用,把全部家财堆积在孩子身上,供他们学习特长(如钢琴、美术、声乐等),并希冀孩子可以成才。

我并不是说学八国语言不好,我指的是经济学才是高等科学。

凡事都要讲费效比,你大把投资,牺牲掉所有的人生和幸福,孩子能成才吗?

不能。

孩子能赚钱吗?

不能。

孩子能快乐吗?

不能。

3 移民投资

中产阶级手里有了100万元,不满足于传统的股票、债券投资,还想要高人一等。

除了把钱砸在孩子身上,进行硕博教育,还能干什么呢?

答案是:出国。

社会美感的例子_例子感社会美好的句子_生活中的社会美的事例素材

我真的不明白,一些 40 岁事业有成的单位实权骨干为什么要那么着急出国?

中国有几件政治正确的事——教育是一项,出国又是一项,老百姓习以为常,以为天经地义,实则荒谬绝伦。

为什么要出国?什么人需要出国?出国有什么利益?出国有什么缺点?去哪些国家?用何种方式、什么渠道出国?

对于这些问题,中产阶级一无所知。

你如果和内陆省份一些家庭聊过,就会发现他们的思想基本是为出国而出国。

仿佛只要一抵达美洲大陆,白银珠宝就会滚滚而来,直接跳出游戏通关的字幕,却看不到美国、欧洲也有大量穷人,生活水准远远不如留在京、沪的事实。

中产阶级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阶层,严格来说,他们并不是上流阶层,而仅仅是模仿上流社会。

这个模仿,还不是实时的,严重滞后。

20 世纪 80 年代,国门刚刚打开,欧美国家、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人均收入每月 2 万元,而中国内陆地区人均收入每月 80 元,差异巨大。

沿海城市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去日本打两年黑工,回来就是村里的首富。

所以,20 世纪 80 年代形成了巨大的出国潮,并因此被内陆省份模仿和牢记。

但是,时过境迁,到了 2017 年,京、沪的上层生活水准早已远远超过欧美中产,移民对于真正的富人来说毫无吸引力,这也是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区别。

中产阶级只具备模仿能力,而不具备思考能力。

当上流社会的人早已不屑欧美人现状时,内陆的中产阶级依然飞蛾扑火般奋勇出国。

出国不是手段,出国就是目的,出国人云亦云,不算收益成本。

盲从的下场必然是整个家庭的毁灭。

从零做起,慢速轨道,回天无力,中产迅速返贫。

4 艺术投资

第三个陷阱就是艺术,尤其是画画,女孩子学美术,一定要坚决拒绝。

社会美感的例子_生活中的社会美的事例素材_例子感社会美好的句子

在韩剧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

富家贵女,例如社长的妹妹、嫁不出去的姑妈、刁蛮的大小姐、富商千金……

无一例外,她们的专业是美术系。

这些贵妇、贵小姐并不需要上班打卡,维持生计,可是她们在专业的选择上,无一例外选择了绘画,更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音乐,为什么?

绘画是一门不用竞争的学科,一旦你选定了画家作为终生职业,你就再也不用面临激烈的竞争、残酷的排位赛制考试。

当你的女儿在 16 岁时向你提出想学画画,此时你一定要坚决拒绝。

因为当她说出这句话时,她的潜台词其实是:

我已厌倦了激烈的竞争,我害怕努力和奋斗,我宁愿做一个懦夫躲起来、藏起来。

贵族小姐可以堂而皇之地找一个画室躲起来,反正可以用父母的钱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

她可以毫无压力地花几个月时间画一幅画,尽管一幅也卖不出去。

真正的绘画大师是极其辛苦的,也是极度清贫的。

他们日夜勤勉,那笔锋、刀锋,每一下都是灵魂之作,他们用生命在绘画。

贵妇们不是,她们是如此懒惰,懒到连音乐都不愿意选,因为你要当众演奏一段小提琴的话,至少也要刻苦训练、反复练习。

琴弦的轻微桎梏和生疏,观众是能轻易听出来的。

无论你是小有身家的企业家,还是自恃清高的知识分子,当你的女儿向你申请学画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

家族如此富裕,再多养一个人,本身不算很大的负担。

但真正的麻烦是,躲避竞争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千万不能打开。

否则在她以后的人生中,会有无数后续问题,像连环炸弹一样,不停地爆发出来。

5 结语

前两天我见了温州一个行业会长,问他温州近期经济怎样。

他说,老一辈的企业家还都活着,每个都是人精,聪明狡猾,诡计多端。

然而并没有用,哪怕你再强,421 法则的规律总是避免不了的。

我再问他:那么继承人培养得如何?出国留学、投资读书、艺术科目效果如何?

他苦笑着说:

出去了 25 个人,其中 24 个人辛勤读书,学成归国,高科文凭,只有一个学渣,在美国整天跑车把妹,考试参考《天才枪手》,混了一个文凭。

然后你猜,二代中有能力继承家业的、成才的有几个?

PS最近国际形势的发展愈发复杂,LDS的发言引发西方媒体的热议,冲绳改回“琉球”的正名风波,大领导与泽连斯基通电话,这些热点话题猫哥在星球中都有深度分析,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

下图是猫哥最新关于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深度分析,现在看房产税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社会美感的例子_生活中的社会美的事例素材_例子感社会美好的句子

上一篇: 社工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网络培训课程答案.wps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成果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