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下同)是科技统计的核心指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通用指标,已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普遍采用。R&D经费支出总量和投入强度集中反映了科技投入的规模、水平和科技资源布局,是衡量国际和国内各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体现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通辽市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坚持以改革破瓶颈、创优势、增活力,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目前,通辽市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高全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对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统计数据对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全社会R&D活动基本情况
(一)从R&D经费支出和强度看
2022年,通辽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5.7亿元,较去年相比减少0.5亿元,同比下降7.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0.3亿元,同比增长32.4%;应用研究经费支出0.8亿元,同比下降42.7%;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6亿元,同比增长2.6%。R&D经费投入强度(地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7%,较去年相比下降0.07个百分点(详见表一)。
(二)从R&D活动单位和人员看
2022年,通辽市全社会有R&D活动单位37户,较去年相比增加10户,同比增长37.0%;R&D人员合计2617人,较去年相比增加640人,同比增长32.4%;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全时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1135人/年,较去年相比增加40人/年,同比增长3.7%。
(三)从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看
2022年,通辽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7亿元,较去年相比增加0.2亿元,同比增长13.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41%,与去年持平,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32个百分点(详见表二)。
二、规模以上企业R&D活动发展特点
(一)企业研发活跃度较快增长
近年来,通辽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广度深度有所增强,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逐年增加,保持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2022年,全市符合企业研发活动年报调查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共380户,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26户,较去年相比增加7户,同比增长36.8%,占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的6.8%,较去年相比提高1.4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较去年相比增加7户,同比增长38.9%,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3户)单位数的9.5%,较去年相比提高2.2个百分点,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非工业企业1户,与去年持平。
(二)制造业企业引领科技发展
2022年,在全市26户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中,制造业有20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有R&D活动单位数的76.9%;R&D经费支出4.5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4.8亿元)的93.8%。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户),医药制造业(4户)两大行业有R&D活动单位数占比较大,分别占制造业有R&D活动单位数的30.0%和20.0%;R&D经费支出共3.5亿元,占制造业R&D经费支出的77.8%,是通辽市R&D活动的主要领域(详见表三)。
(三)小微企业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2022年,在全市380户符合企业研发活动年报调查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中,共有小微企业324户。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16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有R&D活动单位数的61.5%,较去年相比增加6户,同比增长60.0%;R&D经费支出0.8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的16.7%,较去年相比增加0.4亿元,同比增长100.0%;专利申请数66件,占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数的27.5%,较去年相比增加46件,同比增长230.0%。
(四)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着力培养和引进高端科技研发人才,厚植科技研发创新基础,人才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通辽市研发人员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1362人,较去年相比增加345人,同比增长3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1358人,较去年相比增加344人,同比增长33.9%;规模以上非工业企业R&D人员4人,较去年相比增加1人,同比增长33.3%。分行业大类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50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35人)两大行业R&D人员占比较大,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的55.1%和17.3%。
(五)研发成果转化率稳步提升
2022年,通辽市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年申请专利240件,较去年相比增加43件,同比增长21.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9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8.8%;有效发明专利数182件,较去年相比增加30件,同比增长19.7%,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数156项,较去年相比增加34项,同比增长27.9%,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5.3亿元。
三、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
(一)研发创新经费投入强度偏低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R&D经费投入强度在3%--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2022年,通辽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3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31%,较去年相比分别下降0.07和0.05个百分点。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4%)2.17个百分点,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90%)0.53个百分点,较去年相比分别扩大0.17和0.04个百分点,投入强度偏低也说明全市创新型产业占整体产业比重不高,科技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二)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薄弱
虽然通辽市研发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有R&D活动单位数呈逐年上涨态势,但R&D活动单位数占调查企业数的比重仍然不足一成,尚有超九成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R&D活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大类研发活动处于空白,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科技机构是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2022年,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设有企业办研发机构的企业仅有3户,这也直接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
(三)企业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匮乏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一定规模和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但是,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通辽市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2022年,全市共有在企业办研发机构中参加科技活动的机构人员396人,其中,硕士生以上学历的仅有4人,较去年相比下降1人,占机构人员的1.5%。科研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及高层次人才流失是全市自主研发能力方面存在的较大短板。
(四)R&D经费投向结构尚需优化
R&D经费投入包括三部分,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2022年,从R&D经费投向结构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向基础研究经费为仅为0.04亿元,占R&D经费支出(4.8亿元)的比重为0.8%,分别低于全国(6.6%)和全区平均水平(3.9%)5.8和3.1个百分点。研发形式单一,科研层次偏低,是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四、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企业R&D经费投入规模
在当前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制定有效、稳定、长期的投入规划,把经济增长引导到依靠技术创新上来;要健全企业科技投入机制,规定企业技术创新和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最低比例,加强监管,确保科技经费专款专用;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和争取外资、市外科研机构、高校对全市的科技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动力
从整体看,全市企业研发创新活动覆盖面还很低,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依然很小。因此,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以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重点关注大型能源企业、食品、医药、电子设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等企业研发创新情况,引导无研发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鼓励有研发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其健康生产发展,激发其技术创新动力。
(三)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掌握核心技术,能够研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能够把技术优势、知识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因此,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
(四)补齐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短板
基础研究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对科技研发创新有着基础性、长远性作用。要根据基础研究周期长、见效慢、资源少、要求高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固本强基,补齐短板。一是要摒弃重短期经济效益,轻长期社会效益的思想,让更多的科技资源配置到基础研究领域上。二是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行业核心创新能力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激发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