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教育迅速普及的今天,通过对“学历社会”概念进行清晰地描述,从社会学角度对“学历社会”的成因和现实影响进行解释分析,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学历社会”现象,进而探索性地从与其密切相关的个人、学校、用人单位、社会教育系统等层面寻找排除“唯学历”弊端的措施,降低“学历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学历;学历社会;高等教育;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公民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逐步进入“学历社会”。长期以来代表着开放性和公平性的“学历社会”,被视为一个社会发展所不可逾越的过程[1]。但是随着“学历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弊端也不断显现,其所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不容小觑。
一、“学历社会”概述
(一)何为“学历社会”
“学历”是人们完成正规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后经常被谈及的话题,通俗地讲“学历”就是个人的求学经历——进入社会前是从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2]。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人的“学历”决定他一生当中在社会上所处地位的社会,就是所谓的“学历社会”[3]。从学历意识到“学历社会”的形成,对学历的追求从个人视角扩展到了社会,这是对学历作为个人重要衡量标准的普遍认同与提升。在“学历社会”中,学历成为了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代表[4],成为了个人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被他人和社会相互选择的中介。随着社会的“麦当劳化”发展,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追求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的“理性化牢笼”[5]。在招聘的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考察也因其高效性、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逐渐变为了一种普遍而常规的做法。在实际中用人单位在人才的录用方面常常依据当事人的学历、文凭予以其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待遇[6],求职者唯有取得高等学历才能谋取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它使学历与能力、职业等级、社会地位、个人价值之间建立了等号关系。
(二)学历社会的社会学解释
教育是社会化的手段,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学家的关注,社会学角度的分析也丰富了“学历社会”的解释。1.学历社会与文化资本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里引用了韦伯的观点,对当代社会教育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教育的资格正被用来作为限制角逐社会和经济有利地位候选人的一种稀缺资源,并且将这些有利的社会地位卖给“教育证书的持有者”[7]。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班”形式有选择地将有竞争性的学历授予某一群体,高等教育的经历便成为了一种社会资源、一种时尚、一种文化资本的象征。这种由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资本,不仅表现在物品层面上,通过它还可将外在财富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部分即“惯习”,这集中体现在拥有它的人所展现出的性情倾向及特定的制度安排。当社会中这些教育证书持有者越来越多时,当他们的资源和实力不断积聚和扩张到了能够左右学校教育资源和政策时,一个新的精英阶层便出现了。同时教育还可以进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来维持精英阶层的利益,并保证本阶层的纯洁性[8]。较高的教育背景和名校光环,成为了个人在社会上竞争的有力武器,也因如此在学历社会中,文凭成为了可以化为实质性价值的文化资本,这加速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2.学历社会与社会流动由于教育制度具有将个人进行筛选、分配的功能,这种筛选、分配功能本身具有标准化、客观化的特征,因此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学历,便自然而然的成为其获取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为其进行向上的社会流动提供先决条件[9]。在学历社会中,社会可以根据个人受教育的程度选拔人才,如此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便成为了个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社会地位变迁的一种有效手段[10]。从我国国情出发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学历社会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在我国传统的求学理念中,“学而优则仕”是典型的代表,我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阶层界限明确,无数寒门子弟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有朝一日求得金榜题名鱼跃龙门,实现自身价值,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当今社会,考上理想的大学依旧是一件令当事人及其家属倍感荣耀之事,它使中国人骨子里“登科及第、入朝为官”的潜意识再次被唤醒。所以,对学历的追求和学历社会的形成与人们所抱有的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实现社会流动的心理预期密不可分。
二、学历社会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在现代意义的“学历社会”中,学历成为了将社会、教育、个人之间联系起来的黏合剂,在社会构成和人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学历社会的发展向更多的普通人提供了较为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进行社会流动的合法手段,使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就能获得自身社会地位的改变。然而这个看似更加开放、公平的社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利”与“弊”之间博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学历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在数十年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主要在与高等教育紧密相关的个人、教育系统及社会环境这三方面产生影响。
(一)对个人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及影响
学历社会注重文凭,考试和分数对文凭的取得和个人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不断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中,学生逐渐变得重考不重学,慢慢成为了考试机器,学习变得机械乏味,个人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教师重考不重教,过分重视考试技巧,往往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上线率高低论英雄。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不去理解其含义,缺乏对知识的验证能力,容易形成扭曲的学习目标,成为“高分低能”的庸才。随着学历社会的发展,个人在经过层层选拔获得学历之后,还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就业和学历歧视。随着一年年不断提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接踵而至,由于高等学历的泛化和高校间水平实力的悬殊,使少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这使得人们在对大学生就业难度感到惊讶的同时,也会更加慎重的对待高等教育投资。而同等学历不同校级间的差距所引发的学历歧视,也使大量非名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
(二)对教育系统自身产生的问题及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77年9月恢复高考招生后,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从招生数据上看,1999年当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2014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547.7万人[11]。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在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供需失衡现象,这使高等教育学历贬值,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原先同等学历所对应的或是理所应当的好工作,造成了学历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和问题
受地理环境和人口等特殊国情的限制,我国的教育在地区间差异显著,特别是高等教育[12],在考题的难易程度、招生规模、高校部署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学历社会”的发展之下,诸多涉及教育公平性的社会问题愈发凸显。第一,衡量偏颇有失公平。学历社会以学历作为评价和录取的标准,暗含的假设是学历的高低就代表着能力与知识水平的高低,在教育的三大过程中,是对教育结果的要求,但这种衡量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风险性,再加之我国各省之间教育水平、教育资源、人口规模、招生指标之间的差距,使各省之间在命题难度、录取分数、录取率特别是名校录取率上相差悬殊。第二,问题百出挑战公平。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结构分析范式”认为,社会结构的个体差异使个体达成目标的合法性机会存在着一定的分化,同时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社会赞同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同样在学历社会中,在理想(优质学历)的驱使下,越来越多在正常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考生,在家长和亲友的帮助下利用自身在经济和社会资源上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走上了进入理想大学的捷径。相较于不具备这些条件和资源的考生来说,这使他们本来所预期的由成绩和实力论英雄的选拔在公平性上大打折扣。
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历社会”
目前看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早已开启,在新的评价筛选制度产生之前,“学历社会”因其开放性与相对公平性还将持续。因此如何将其弊端减至最低,使个人、用人单位、学校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相互协调,让“学历社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对教育和整个社会的积极功能成为当务之急。首先,从个人角度看,要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念。参与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为了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所谓的学历、文凭只是作为个人经过高校培养,获得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象征,而非参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另一方面,获得了满意的文凭并不是学习的终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见闻,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对一个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人才选聘上应该慎重,将高学历定为竞聘门槛,看简历走个面试过场草草了事,是对企业自身的不负责任。在人才的鉴定工作上企业应该多下功夫,可以保留考试分数、学历证书、学校推荐意见等信息,但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其作出更为全面的考评,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再次,从学校角度来看,作为教书育人、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社会化场所,学校应该改变以考试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排名高低的畸形培养目标。抛弃题海战术、模板札记、有题感不求甚解的应试教育方法,转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培养,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方法,增强教育的适用性、应变性。最后,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如何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真正做到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学生考核制度、考试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使教育系统所承认的学历能够真正的代表一个人的实力。还要关注到高等教育竞争中的弱势群体,通过教育补偿等手段增加其教育积累,将高等教育公平向微观落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