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南宫方言中社会称谓的特点

南宫方言中社会称谓的特点

南宫方言中社会称谓的特点南宫方言社会称谓的特点(一) 社会称谓中修辞造词的认知分析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中存在许多独具特色的社会称谓

南宫方言社会称谓的特点

(一) 社会称谓中修辞造词的认知分析

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中存在许多独具特色的社会称谓, 主要是把人们熟悉的无生命的自然物和有生命的动植物通过比喻、 借代等修辞方式,赋予这些词语以新的意义来指称具有同样性质的人。 在南宫方言中也有相当数量的社会称谓是通过修辞造词的方式产生的, 其喻体或借体也都是当地人喜闻乐见、 耳熟能详的事物。通过修辞手段构成的社会称谓主要有两类: 一类就是直接借用表示本体事物的词语原形以指称具有相似、 相关性质的人, 如“狗食”“秫秸”“虾皮”“照明弹”“识字班”“药幌子”等。 这一类词语的修辞意义是在表达的特定语境中临时赋予的, 但在不断使用并约定俗成之后其作为社会称谓的意义逐渐固定下来。 另一类是在表示本体事物的词语原形的基础上添加修饰成分,从而更加形象具体地揭示称谓对象的个性特征, 如“丧门星”“皮笊篱”“鼓打锤”“肿眼泡”“半劳力”“趴鼻子” 等。 由于添加修饰限制的定语成分, 这一类词语的修辞所指的社会称谓更为显豁、明确。

上述是以修辞造词的角度研究探讨社会称谓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然而从本质上说, 使用何种词语形式指称某类人决定于人们对这类人的基本认识,受到人的认知规律的支配,是一种认知现象。 在社会称谓的形成研究方面, 虽然可以从修辞角度进行解释, 但如果进一步探究, 这种修辞的方式其实是受认知规律的支配。这种认知规律即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 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在隐喻结构中, 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 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 评价、 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 由于长期浸染相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因素, 人们对两种事物的心理感知产生相似的感受,以致可以获得互相融合的解释与评价, 使得说话者与听话者认为两种概念之间确实存在某方面的相似性。 随着联系的累积和时间的推移, 这种相似性的联想逐渐稳固,并成为隐喻的着眼点,可以利用一种事物概念来表达另一种事物概念。

南宫方言中一些以事物来指称人的社会称谓典型地体现了隐喻作为认知机制的思维特点。 这类以隐喻形式产生的社会称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词语都是隐喻意义, 即利用语言中现成的词语来直接构成隐喻, 如“和泥”“破鞋”“炮弹”“一盏灯”“半了架子” 等; 另一种是词语分为隐喻和实指两部分,即隐喻性成分与非隐喻成分组合而成, 如“馋猫”“土豹子”“瘦猴子”“地头蛇”“坐地虎子” 等。

“与隐喻不同的是, 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 和‘突显’ 的 关系。”“一个物体、一件事情、 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 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 即突显属性。”“其不同的是, 如果说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 那么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 如部分与整体、 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转喻是通过某一事物自身的特征或相关的事物来辨认该事物。 自身的特征即是某种突显属性,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 相关的事物即接近或关联的事物, 一般不涉及两个不同的范畴。 转喻着眼于事物的相关性,本质是一种替代的思维方式。 南宫方言中的某些社会称谓即是以转喻的方式指称某类人,其主要特点是以人的身体部分突显特征来辨识、替代人的整体, 即以性状特征指称人, 如“鼓眼”“推脚”“牙硬”“三只手”“三条腿”“大肚子” 等。 另外, 南宫方言中以转喻的方式指称人的其他社会称谓还有 “拐子”“举重”“窝蹲”“整劳力”“识字班”“东天井”等。

(二) 社会称谓中的词缀和类词缀

词缀是粘着的定位语素, 具有类化作用,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真正的词缀数量不多, 但也代表一种趋势。 南宫方言社会称谓中涉及词缀和类词缀较多,代表了丰富的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 性别色彩、 评价色彩等。

南宫方言中社会称谓的词缀和类词缀

词缀/类词缀

意义

举例

中性或贬义

膘子 鸟子 聋子 半拉子 老汉子 染布子

中性或贬义

瞎巴 嘲巴 哑巴 瘸巴 瘫巴 力巴

中性

丫头 邪头 对头 香头 丈把头 绝户头

贬义

倯包 脓包 嘲包 烧包 囊食包

中性, 不分男女

瞎汉 聋汉 瘫汉 疯汉 觅汉

中性

仇家 行家 冤家 邻舍家 庄户人家

中性或贬义, 一般表擅长者

里手 掀手 下手 骗子手

贬义, 一般用于女性

老货 菜货 泼货 骚货 狗食货

贬义, 一般为小称

土蛋 笨蛋 秃蛋 小爬骨蛋

贬义

馋嘴 贱嘴 臭嘴 豁嘴 老婆嘴

贬义

烟鬼 酒鬼 老鬼 大鬼 小鬼 冒失鬼

贬义

烧鸟 烧人鸟

贬义

孬种 独种

贬义

废物 拽物

中性, 一般表运输者

推脚 送脚 拉脚 驮脚 赶脚 热脚

中性

好佬 乡巴佬

前缀, 中性

老吹 老歪 老鬼 老哥 老土儿 老牛婆

类前缀, 贬义, 一般表不足者

半劳力 半嘲子 半瓶子醋 半了架子

类前缀, 贬义, 一般为詈语

二五 二曲 二虎 二流子 二半吊子

中缀, 中性

土了 瞎 不了 头 半了 架子 仰了个头

南宫方言中以“子” 为后缀的名词远比普通话为多, 以“子” 为后缀的社会称谓亦为数不少。 这些“子” 后缀社会称谓中,除包括普通话的“子” 后缀社会称谓外, 还包括把一部分普通话的“儿” 后缀转换为“子” 后缀的社会称谓, 也包括一部分另加“子” 缀的社会称谓, 如“六指子”“月孩子”“斜眼子”“媳子”“膘子”“杀把子”等。从语音形式上, 以“子” 为后缀的社会称谓有双音节、 三音节、 四音节、 五音节等,以三音节、 四音节为主, 这是由社会称谓本身内容的丰富性、 复杂性所决定的。双音节的“子” 后缀社会称谓的结构模式为[A+子], 如“马子”“拐子”“鸟子”等。

三音节的“子” 后缀社会称谓的结构模式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A+(B+子)], A 对后面的部分起支配关涉、 修饰限制作用, 主要分三种情况:

(1) A 与后面部分的可以是偏正结构关系,如“半嘲子”“瘿脖子”“土豹子”“南蛮子” 等;

(2) A 与后面部分的可以是动宾结构关系,如“扮汉子”“带犊子”“揣肚子”“跑顾子” 等;

(3) A 可以是前缀,如“老妈子”“老毛子” 等。

另一类是[(A+B)+子], AB 复合部分构成主体结构, 带上后缀“子”, 主要分四种情况:

(1) AB 之间可以是偏正结构关系,如“斜眼子”“独眼子”“神婆子”“六指子” 等;

(2) AB 之间可以是动宾结构关系,如“打狗子”“打鸡子”“染布子”“呲牙子” 等;

(3) AB 之间可以是叠音关系,如“嘟嘟子”“姑姑子” 等;

(4) B 可以是词缀,如“结巴子”“神头子” 等。

四音节的“子” 后缀社会称谓的结构模式主要是[(A+B)+(C+子)], AB 复合部分与其后面的部分一般是偏正结构关系, AB 之间多数情况下也是偏正结构, 如“病汉秧子”“觅汉筢子”“小鬼钻子”“下才料子”“鸣鸭吞子”“青帮蝎子” 等。 四音节的“子”后缀社会称谓的结构模式还有[(A+B+C)+子], 如“半户头子”“叫货郎子”“外来户子”等。

五音节的“子” 后缀社会称谓数量较少且多不稳固, 如“小爬骨蛋子” 等。

(三) 社会称谓中的“的” 字短语

“的” 字短语由助词“的” 附着在实词或短语的后面组成, 指称人或事物, 属于名词性短语, 能做主语、 宾语。 南宫方言的社会称谓中存在大量的“的”字短语, 分布在一般称谓、 性状称谓、 职业称谓、 事务称谓之中, 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职业称谓。 南宫及其附近区域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工商业不发达, 因而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

南宫方言的社会称谓中本身就缺乏表农业、 手工业以外的职业称谓, 即使是方言自身具有的社会称谓中也存有许多的“的”字短语, 作为约定俗成的称谓, 如“小要饭的”“属毛驴的”“做工夫的”“拾孩子的” 等。 虽然近几十年来在与外界越来越多的联系中逐渐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说法, 但是由于方言具有描述性强、抽象性弱的特点, 人们并不喜欢使用这些吸收进来的词语, 口语中更常采用的还是描述方式, 即用本地已有的语言词汇来进行描述, 大量使用“的” 字短语作为职业称谓,如“送信的”“当兵的”“开车的”“吃国库的”等, 都属于一种描述型的职业称谓, 在文读中较少出现。

“的” 字短语中“的” 字前成分复杂, 各种成分可以与“的” 组成指称人的“的” 字短语, 从而扩展词语的语义容量。在南宫方言的社会称谓中, “的” 字短语中“的” 字前成分单一, 基本上都是动宾短语, 如“小放牛的”“搿伙的”“下庄户地的”“举重的” 等,这与“的” 字短语的表义受语境限制有关。“的”字短语在特定语境中表示的意义具体明确, 如果离开语境就会表现出较大的概括性, 所以“的” 字短语所代替的人或事物具有泛指性、 临时性的特点。 正因如此, 采用动宾结构作为“的”字前成分可以将人的动作和受事突出, 反映指称对象最具特点、 较易领会的属性, 其标记性极强, 以致有时在社会交际中难以用其他称谓替代, 从而使“的” 字所要指称的人具体、明确, 达到社会称谓的指称功能。 采用动宾结构指称人的“的” 字短语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示工作性质的职业称谓, 一类是表示行为特征的事务称谓。 对于表示社会生活中的日常行为特征的事务称谓,前文在事务称谓中已将其排出研究范围,因此本文所讲的社会称谓中的“的” 字短语即主要指职业称谓中的“的” 字短语。 作为职业称谓的“的” 字短语由于长期在南宫方言中使用, 受到方言描述性强、 抽象性弱的特点影响,固化成为特定工作性质的描述型职业称谓。

(四) 社会称谓中的语音辨义

普通话中的音变现象有区分词性和区别意义的作用, 主要有轻声、 儿化两种音变, 南宫方言的社会称谓有些也使用轻声、儿化的方法辨别词性、 意义。

轻声辨义是指两字词依其后字是否轻声, 词性或意义不同。 以下列举南宫方言中社会称谓若干条, A 后字重读, B 后字轻声, 略加注释词性和意义。

A 孝子: 孝顺的儿子

B 孝子:居丧期间的儿子: 出殡后孝子到吊丧的各家去谢纸

A 母子: 母亲和孩子

B 母子:①多指雌性禽类 ②做种子的块状作物: 山药母子

A 男人: 男性的人

B 男人: 丈夫, 背称: 他二婶的男人多好, 又漂亮又能干, 真是百里挑一

A 外头: 朝外的一头: 床外头正冲门口, 凉快

B 外头: 丈夫, 背称: 她外头是俺庄的干部

儿化辨义是指多音节词语末字儿化前后, 词性或意义不同。 以下列举南宫方言中社会称谓若干条, A 末字不儿化,B 末字儿化, 略加注释词性和意义。

A 下三:农民下的一种棋

B 下三儿:地位低贱, 不体面的人, 也称下三滥

A 大家伙: 体积大的物件

B 大家伙儿: 大家:大家伙儿一块干, 这活儿半天就干完了

A 半掩门: 门半掩着

B 半掩门儿: 暗娼

A 六指:手有六个指头

B 六指儿:指六个指头的人

上一篇: 规培生存现状报告:近三成表示月收入不足千元,超半数表示未被尊重
下一篇: 新华学子“三下乡”历史古村里的艺术育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