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梅松,齐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
梅松(1961-),男,湖北黄梅县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齐心,(1969-),男,石家庄市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
【内容提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分析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若干原则,提出了由7类37个具体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确定指标权重、标准值以及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关 键 词】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是我们党对十六大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化和新发展。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似乎缺乏一些硬指标来加以衡量。正因为如此,反而凸现了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建立科学的衡量标准,才可以把社会的和谐程度和各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绩效显示出来,才能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真正落实。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目前对和谐社会内涵的表述千差万别,显示了这一概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从社会关系和谐的角度理解和谐社会,更有利于把握和谐社会概念的本质意义,更有利于从理论上整合和谐社会的丰富含义。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层面的含义:人与人的关系、组织或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组织或群体之间的关系以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上述关系,使这些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评价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的标准,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效率标准,而应该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准。蚁穴蜂巢那样的井然有序只是一种机械的和谐,而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应该既是高效运转的社会,同时又是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伸张的社会。
和谐社会具有七大特征。首先,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结构,因此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和谐;第二,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交往、和谐相处的基础是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又是社会进步、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第四,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第五,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治理良好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应该是一个结构合理的社会,而且应该是一个良性运行、运筹得当的社会;第六,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心态健康的社会。社会领域的和谐必然反射到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两者是二位一体的关系;第七,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多时候反映的其实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
二、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已有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目前,统计局系统自上而下都在积极研究和谐社会评价或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已经开始产出一些初步的成果。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把和谐社会的内容纳入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宋长青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时认为,和谐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应该以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本阐述为依据。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主法治”部分,可以设置基层群众对自身民主实现的满意度、社会安全综合指数两项指标;在“公平正义”部分,设置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等指标;在“诚信友爱”部分,设置人口消费者投诉率、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慈善捐款占GDP比重等指标;在“社会活力”部分,设置基层选举投票率、人口流动率、万人专利数、制造业销售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万人注册商标数、企业变动率等指标;在“安定有序”部分,设置5岁以下儿童性别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文明社区(城市及村镇)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部分,设置万元GDP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
湖北省统计局黄承喜等人提出的指标体系涉及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3个方面。社会结构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人均GDP水平偏离度、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社会中等收入水平以上人口比重等指标;社会环境指标包括: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率、基尼系数、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刑事案件破案率、青少年犯罪率)、万人群体性事件发生率、城乡人均教育投入水平比率、社会纠纷调解成功率、安全生产事故损失额占GDP比重等指标。
统计局系统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不足,因而在指标体系结构的建构和具体指标的全面性上有所不足;(2)指标来源局限于现有的统计指标,而社会指标目前还是统计系统的弱项,因而指标选择的余地不大,一些指标的入选比较牵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指导思想及指标选取原则
本文的目标是构造一个社会和谐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而非规划或考核指标体系。在构造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基本的指导思想。在指标选取时我们遵循以下三个最基本的原则:(1)全面原则。指标应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2)精简原则。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相关性高的指标不同时出现在指标体系中;(3)可行原则。指标数据容易获取。除上述一般原则外,还有三个具体原则也在考虑之列:
1. 所有指标均应为“绩效”性质的指标,而不是“投入过程”性质的指标。有些指标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或先决条件,这类指标暂不纳入指标体系。例如,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社会和谐重要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达与社会和谐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国内国外都不乏经济发达而社会失衡的例子,因此不把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诸如人均GDP一类的指标放进来。
2. 所有指标均应该是反映发展的结构和后果,而不是单纯反映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发展的水平高低是一个问题,发展的结构和后果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甚至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代表社会的和谐程度。例如,即使建成了许多医院和学校,但如果这些医院和学校仅为少数富人服务,社会也是不和谐的。因此,不能以社会发展指标代替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3. 指标体系以客观指标为主,适度增加主观指标。这涉及到和谐社会的评价主体问题。虽然客观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和谐程度,但最终的评判标准则应该是人民群众的感受和意见。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 社会结构
(1)中等收入阶层比重
社会结构的核心是阶层结构。现代化社会的阶层结构应当是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从事脑力劳动、有稳定收入、有较强消费能力的社会中间阶层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中非常富有者和处于社会结构底层的贫弱人口规模都比较少,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是比较稳定的结构。我们以中等收入阶层所占的比重来衡量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程度。
(2)贫困人口比重
在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减小贫困人口的比重,这样才能使社会阶层结构更为和谐。贫困人口可以按照我国城乡居民的贫困线界定,也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将日均消费支出小于1美元(购买力平价值)的人口界定为贫困人口。
(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这是一个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反映了区域社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第三产业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选择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例这一指标来反映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是关于就业结构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可以作为备选指标。
(5)人口结构优化指数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素质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为了全面衡量人口结构的优劣,可以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出生婴儿性别比和总抚养系数三个指标合成为一个人口结构优化指数。
2. 社会公平
(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贫富差距比(最高20%的收入水平与最低20%收入水平纸币的倍数)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替代性指标。
(2)城乡居民收入比
这一指标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具体计算时可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
(3)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这一指标反映了二次分配的公平程度。本指标可由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指标综合而成。
(4)慈善捐款占GDP比重
反映三次分配的公平程度。
(5)高等教育入学率
在大多数的现代国家中,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流动,获得较好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机会的重要机制。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我们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来衡量教育公平的现状。
(6)就业歧视指数
就业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因此就业与教育一样,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所谓就业歧视,就是指在就业时附加不应该有的限制条件,如身份、性别、身体条件、民族等,不平等地对待一些求职者。这一指标的数据由问卷调查获得。
(7)性别平等指数
性别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我们以性别平等指数来加以衡量。本指数通过高中毕业生、城镇从业人员、人大代表和政府机关中的女性比例等指标合成计算。
3. 社会稳定
(1)通货膨胀率
反映经济的稳定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超过一定程度都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个指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好。
(2)城镇实际失业率
反映就业的稳定程度。城市实际失业率即调查失业率。如果希望实时监测,也可以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
(3)治安案件发案率
反映社会治安的稳定程度。也可采用刑事案件发案率的指标。但治安案件发案率包含了大量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纠纷,因而指标的代表性更强。
(4)每10万人口交通、工伤、火灾事故死亡率
反映了公共安全的基本情况。
(5)艾滋病病毒(及艾滋病)感染率
艾滋病是未来有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对社会稳定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6)自杀率
自杀率与社会失范之间的相关关系已为法国社会学大师涂尔干的经典研究所证实,所以自杀率是衡量社会动乱状态的较好指标。如果数据可得性有问题,可考虑以离婚率的指标替换。
4. 社会活力
(1)个人主观能动性
社会活力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态度,即人们积极向上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竞争性。这一指标的数据由问卷调查获得。
(2)万人专利数
创新是人的活力迸发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的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成果主要表现在专利的申请量方面。国际上在进行国家之间竞争力对比时,也注意用专利申请量的指标。
(3)人口流动率
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流动是促进劳动力与劳动对象有效结合的基本前提。事实证明,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之一。具体计算可以以流入及流出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衡量。
(4)社会参与指数
公民的社会参与程度高,是社会活力的重要体现。本指标可通过市民向政府和人代会及(或)政协提出建议的件数、居民参加居委会选举比重、参加志愿者活动人数和比率等指标综合而成。
5. 社会意识
(1)社会信任度
信任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它不仅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还是社会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本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2)人际友爱度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团结互助、友好相处的和谐人际氛围。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3)社会发展乐观度
民众对社会走向的评价,能够反映出民众对政府宏观政策的认同程度和对社会公共目标认识的一致性,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和谐程度。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4)总体生活满意度
经济发展不一定能同步带来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只有社会和谐,才能让人们感觉更幸福。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5)公众安全感
这一指标能够反映社会公众对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真实感受。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6)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指个人把自己当前的境况与以前或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如果觉得下降或不如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相对剥夺感是造成社会冲突的直接原因之一。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7)自我认同社会底层者所占的比重
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在阶层认同上呈现出“趋低性极化”趋势,即把自己归入社会底层的人比例畸高。这种底层认同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不祥的警讯。因为把自己归入社会底层的人,不管这种认同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在心理上都会产生一种愤懑情绪,进而产生反抗行动,影响社会稳定。本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6. 社会治理
(1)基层群众对自身民主实现的满意程度
在整个民主体系中,基层民主是基础,基层民主做好了,整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也一定就增强了。本指标反映基层民主的实现程度。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2)每万人拥有的律师数
反映法制化程度。
(3)廉政指数
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由设在柏林的世界性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设计的腐败指标来评定公共机构的腐败状况。这种方法计算复杂,与调查对象的主观判断关系密切,客观性不太强。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建议用全国检察机关直接立案的贪污贿赂和渎职案件数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数之比作为反映廉政状况的代行指标。
(4)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
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在和谐社会中,公民社会应该达到一种相对成熟的程度。通过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可以让他们代替政府发挥公共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指标中的社会组织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总和。
(5)社区归属感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社区的核心特征是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因此我们以这一指标衡量社区的发育程度。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7. 人与自然的和谐
(1)万元GDP综合能耗。
反映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消耗的总量及其结构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我们选择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环境主题方面的重要指标。
(2)人均绿地面积
反映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
(3)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际上通常选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逆指标。建议采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是将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状况综合起来对环境质量进行考察的指数。现在,国内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判断标准。
三、社会和谐程度综合评价
(一)权数的确定
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咨询专家意见后确定。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二)标准值的选择
由于各具体指标的单位不一,因而在进行综合评价前,必须将各指标的数值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标准值”。这一步骤是为了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的影响,因此也称无量纲化。建议的无量纲化方法为极值法,即以各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作为衡量的基准。各指标的极值可以采用规划值或理论极值加以确定。
(三)综合评价
依据上面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逐层计算和谐程度得分。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