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历史进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历史进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历史进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下面是我近纲作业的一个读书笔记,发在公众号记录一下~另为什么历史进城?因为我总是:本土狗要去上海了!土狗进城

下面是我近纲作业的一个读书笔记,发在公众号记录一下~

另为什么历史进城?因为我总是:本土狗要去上海了!土狗进城欧耶!输入法被训练程这样啦

还有感恩我的近纲老师愿意延缓ddl时间,不过也是因为自己跟他沟通已经做好前期三千字的准备了,希望能多点时间整理修改一下。很多时候是可以灵活调整,好好沟通的!学习了!

最后我的工作法很有效,实际上教的东西可以跟我的前期准备没有任何关系,因为那个时候心太乱,没有把东西读进去。今天花了一个小时做心理建设,一个小时看书,两个小时码完三千字。还是很开心的,读书报告也没说假话!

有兴趣可以看下读书报告,有点长hhh,欢迎批评指正!(昨天华生老师给的启发)

1书籍选择和初衷

首先感谢《近纲》让我有这么一个契机去了解近代中国的嬗变和发展,其实经过过去高中历史的学习,我对这些宏观的历史事件只能算是知道,但是并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我并不理解内部的运行规律和机理,也不了解它为什么能够这样,更不清楚事件与事件之间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机体”,从而深入的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脉络。

我在寻找阅读书目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段推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很适合近代史小白入门的书,我甚至觉得,它是当下最理想的高中、大学近代史读本。阶级史观的根本立场虽然没有改变,但陈旭麓在很多方面大大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定的写史方式,这个从书名就看得出来。它聚焦的是近百年间中国社会因外部入侵,内部改革所引起方方面面的变化。整个叙述克制、平和,没有官定近代史中各种莫名其妙的义愤填膺或者肉麻兮兮的颂扬,但在各大事件的判断上却极其正统。对于抗拒说教但又对红色中国抱有强烈认同感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比它更好的近代通史了。”

作为一个Z世代青年,我们成长于中国发展最快的黄金二十年。发展是最好的教科书,虽然有的时候会开玩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毛概,近纲“之类的课程,但是我的成长经历,让我很难不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传承,很难反对马克思主义 “这永恒真理”的地位。有的时候,我仍然会生出一些小小的疑问,如何去理解那些官修历史中很宏观的历史概念,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我曾在高中政治卷子上无数次写下和记忆的规律?他们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发生着作用?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不简单停留在知道和背诵。

所以,我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选择了这本书,看下来有非常多的惊喜和收获,简单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2读书方式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学长,他曾经跟我交流过他读书的原则:“以自己目前的水平,他并不愿意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而是关注“自己和作者认知之间的罅隙,试图通过阅读,一方面弥补认知的差距,一方面在自己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把看书的过程,当成与作者对话聊天的过程,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 我听完大受震撼,牛人果然是牛人,我等小辣鸡还有什么不沉潜下去,静心研究的借口呢?

在理解和运用的初期,我曾经感受到新思想和我过去习惯的巨大痛苦和割裂,可这次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向旧势力屈服,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我获得了一个极其意外但是非常质朴的道理:“read with a pen holding in hand” 我拿了一张白纸,看着目录,猜想可能的内容,写下自己已有的认知和观点,观察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进行论述,观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方式。在阅读时,慢下来,仔细思考内在的逻辑联系。

3以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为例分享自己的一些收获。

3.1把历史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陈老的第一句话提纲挈领,便让我震撼——“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以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识和说明。“

联系这本书的书名和推荐于,我发现陈老非常巧妙地引入了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新陈代谢“,即他把历史看成了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由各个部分组成,但是又是一个整体,统率和支配各个部分,机体之间相互连续作用,让生命体成长。而这个成长是无法脱离过去的肌体的,必定以此为基础,发生冲击和变化。”

如果以生命体概念来切入,将更好更通俗地理解近代中国发生的改革和变化——和西方世界,另一个生命体发生什么样的交流、碰撞和交锋呢?一些改革和革命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些是支持这个机体发展的核心要素,哪些是枝蔓交叉的dlc呢?为什么仅仅给生命体穿一件衣服,打理头发,并不能让它焕发出觉醒的生命力呢?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所以,第一个收获,是把历史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而主动地和他对话。

3.2漫长的封建社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魅力

首先陈老开门见山指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 并和西方相比,从时间长短和历史进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历史进程如何理解?即西方从十六世纪就开始通过完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而开始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此时的中国社会,虽然处于明清交界,王朝更替,但仍然是封建社会内部的权力再洗牌,经济基础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小农仍然为土地制度所束缚剥削,官吏商贾讴歌盛世,“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辗转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老用一种平淡而克制的言语观察着他眼中的历史,他眼中的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我并没又看出明显情绪化地痛斥地主阶级剥削小农民,也没有一些人口中“中国社会真的是完蛋了”的情绪宣泄,而在理性的分析中看到了一丝脉脉的温情,冷静客观又不失温度,两种看似对立截然的特征却巧妙地结合,我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观奇妙的一点吧。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又能从情绪辖制中突围,看到他引领时代变革的一面,“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实在值得我思考并且借鉴学习。(这段论述太马克思了哈哈哈,当时一看就觉得这是他写的!)

最后他指出,只有对社会构造既分析又综合,才能说明社会的外观,进而解释这个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这种整体部分,分析综合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观,对我也启发极大,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

我列下了如下几个关键词,发现自己的知识果然还是停留在知道层面,汗颜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封建帝制、中央集权;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儒家占据主导地位,乡绅氏族,宗族观念,他们怎么相互联系?

3.3 土地基础: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

这一部分主要是理解陈老关于传统中国经济基础的精彩论述,让我醍醐灌顶。

土地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它的分配是极其不平等的,而且因为具有可私有和买卖的性质,土地同时存在着集中和分散的趋势。集中好理解,即土地兼并;而分散则含有新的可能:王朝更替和财产继承让土地所有权发生着变更,任何农民从理论上来讲都存在变成地主的机会——可穷变富,也可以富变穷。

前者可以白手起家,慢慢积累,后者则可能通过肆意挥霍和财产继承分割的方式发生。这种“内在的弹性”,让小农在即使背负赋税,收到地主剥削的一定下,仍然有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理想追求。比如陶渊明也在田园生活中抒发逸致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这中两面性的存在,这种对“个体经济体执著的依恋”,部分解释了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的原因。

4结语

写着写着,其实觉得不是很妥当,自己明明应该谈论中国近代史相关的,那不是1840年起,也应该是前不久,结果自己说了这么多的中国古代社会。

但是正如前言,中国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他的历史更替,新陈代谢,必有其根源,所以就先把前言理清吧。其二受限篇幅,所有都写,那可能也不太粗放了,暂时和我的读书方式不太一致,老师看得可能也累。

最后选择土地为切口还有一个私人原因,最近在看《置身室内》《大国大城》,对中国社会的城乡分割之困有一定的兴趣,也看了温铁军老师《农民如何拯救中国三次近代化危机》的讲座,但还是有一些疑惑,可能还是要从更远一点开始吧。

写着写着,也慢慢理解,到底什么是学史明智,慢慢开始明白一些历史脉络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也算是我写这个读书报告的一个意外之喜吧,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对此进行一个后续的探索。

上一篇: 杜敏丨​数字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社会运动及其局限
下一篇: 浙江宣传:“挖呀挖”背后值得深挖的四个问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