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法治中国与当代青年

法治中国与当代青年

法治中国与当代青年从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到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从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

从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到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从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从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并用专门章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法治步伐铿锵有力行稳致远。

青年是法治中国的未来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先锋。建设法治中国、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未来在年轻人身上。

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法治中国是上位概念,其基本要素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属于法治目标;其实现途径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属于法治行为。法治中国建设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应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发挥青年作用、统筹系统推进。

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选择。“强国有我”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庄严承诺、责任担当和能力所及。法以强国、宪以载道,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越来越多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构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长远来看这些人才正是来自青年一代。

法治中国需从青年抓起

法治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一个懂法的青年,就是一股普法的力量;一个尊法的青年,就是一阵护法的清风。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首先应该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广大青年能否成为法治中国的实践者,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

国家为青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指出,宪法明确规定了青年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根本遵循,民法典赋予了青年各类民事权益,教育法等全面构筑了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就业促进法等充分保障了青年各领域发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构建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屏障,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

青年应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从《新青年》的成功创办,到新文化运动的波澜壮阔,再到五四运动的振臂一呼,绝不是青年的一时冲动,而是对救亡强国的长期追求,从而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共同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灵魂来源和思想基础。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争做法治中国的新青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牢记嘱托、走在前列,争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做忠实的崇尚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信仰法治意味着法律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标准。作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者,青年要坚定地相信法律价值和法治功能,利用融媒体将法言法语转化成“大白话”,推动以案普法、以剧普法、以画普法, 做到“能听懂、能用上、能参与”,建立起对“法治”的内在认同,让法治中国建设真正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和全民行为。

做自觉的遵守者。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青年应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时时刻刻注重规则和边界,培养法律思维、提升法治素养、培育法治精神,坚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从而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法治根基,使中国真正成为参与全球共治的主体。

做坚定的捍卫者。法律体现了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当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勇于依法捍卫权利,让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和救济。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青年走在前、做表率,形成崇法尚德的社会风气。

(作者:步德胜 青岛科技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一篇: 生命的价值
下一篇: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