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也由围绕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转变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
此时社会成员也更加期盼着丰富的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社会公德作为人自身品德最基本的要求,一定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与国家道德水平,是国家现代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1. 道德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两个字原本是单独使用的,但在战国时期,道德就开始了统一使用。如果所有事情都遵循“礼”的法则,那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儒家相继提出不同道德观,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荀子的“礼法”,都是以当时实际情况为标准提出的道德准则。道德,中国思想史上,是一种用以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用来表示个人品德、自身修养以及道德活动等。
而西方,道德最早是在拉丁文Molalis中出现的,指的是具有风俗习惯所传承下来的人们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套规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和制度准则。
2. 社会公德
要想研究社会公德,就必须先从私德阐释。20世纪初,梁启超在《论公德》《论私德》中提出公德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
关于公德与私德的划分讨论主要分为公德是指以利益从属于大多数人群的、公民在社会公共场所的道德规范、在与他人日常交往过程中的公德要求以及法律规定之下的道德要求。
而私德与公德相对指向个人、公民在个人领域的道德规范、自己个人问题所需的私德要求以及舆论之下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是道德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的所有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个公共活动准则一方面需要人们能够从内心去认知、遵循,另一方面也需要人们主动践行,将公德具体要求外化于行。社会公德的内容共分为五部分。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所有人共同的要求,以创造良序的社会氛围为目标,也是社会公德基本内容之一,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尊崇人类的习俗和传统逐渐形成的。文明礼貌对一个社会来说就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反映,对个人来说就是自身道德修养、品德素质的反映。
(2)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德,也是社会公德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助人为乐是一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关心他人,使他人和自己从中收获快乐。
(3)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是社会产生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们在社会中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属于国家所有。爱护公物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每个人必备的责任意识。社会公民要时刻铭记爱护公物,旅游时不在景点乱涂乱画、对公共设施要加以保护、面对有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要勇于制止。
(4)保护环境
伴随国家经济发展,我国自然生态出现问题,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枯竭等。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母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源。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5)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中赋有强制性的一项职责。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将尊法理念成为每个人的行动指南。社会的和谐氛围离不开法治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是遵纪守法的推动者、实践者,必须深刻认识、肩负守法责任,应该成为尊重和敬畏法律,理解和学习法律,尊崇和维护法律的主导者。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
大学生是如今青年一代主心骨,其社会公德素养一定程度代表社会道德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公德建设尤为必要。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以大学生为建设主体,以社会公德五个标准为内容依据,在行为处事更要坚定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社会公德基本内容为指南针,不得偏离。
以家校社个人四个层面为环境要素,以推动大学生公德素养更高层次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要求不仅局限于公德基本五个内容,更结合实际从大学生所处环境出发。
(1)抱诚守真,增强诚信意识
诚信泛指为人处事真诚、尊重事实、守信讲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也把诚信作为个人发展的必备素养。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产生一系列诚信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时刻与人诚实相处,诚信与他人交往。高校也要发挥育人作用,开设相关诚信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将诚信教育渗透大学生生活中,推动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2)保护环境,提高责任意识
保护环境是以永恒的话题,它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安然地生活在地球村里。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是公民公德素质的基本规范,首先要尊重自然,其次要保护环境,这个环境不只局限于自然环境,而是包括自然与生活环境。我国致力于建成生态文明社会,也不断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
新时代大学生身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要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承担起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义务,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提倡绿色出行,坚持环保,提升参与环境公益活动的热衷程度,垃圾正确投放、爱护公共设施。
(3)文明礼貌,提升公德素养
社会由“熟人”社会变为如今的“陌生”社会,文明礼貌就是维系人以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桥梁。大学生身为高素质人才,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坚持以文明礼貌的标准待人,与他人相处时要友好、重礼,关心他人,尊重师友,团结同学。
大学生们不止需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素质,理论知识,还需要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内化自省,我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每个人最基础的要求,大学生时刻以文明礼貌的标准与人相处,能更好地推动自身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加快优秀公德品格塑造,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4)珍爱生命,坚持遵纪守法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人人平等都具备生命健康、生命受尊重的权利,要杜绝一切侮辱、伤害或虐待自身或者他人的行为发生。
(5)严于律己,加强网络守德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人与人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快捷丰富的信息获取、方便的人际交往渠道。
大学生更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力量,互联网是虚拟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少于在现实生活需要遵守的规范原则,新时代大学生在网络生活、网络学习、娱乐等方面意识都出现了偏差,网络生活也出现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意蕴
1. 有助于营造良序美好社会风尚
是国家的日益强盛,我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国家相继提出要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道德状况。
其中个人的精神状态代表的是国家的素质文明状况。社会公德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可以通过社会公德内容的行为表现体现出一个人整体的道德素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下素质较高的人群,人数众多,是社会的主要成员。
大学生对社会公德内容的认同和实践行为成为其公德素质的主要表现,其社会公德践行情况可以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尚。这些人肩负着弘扬社会公德主旋律、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的责任,也是日常生活中贯彻社会公德规则的主要人员。
2. 有助于引领校园遵守社会公德思潮
人们的道德素质体现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风貌,努力地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中华民族具备较强的道德、精神、文化,有助于实现更加友好、和谐和幸福的社会生活。社会公德作为一种道德成分,对社会的影响不亚于任何其他道德成分。
由于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行为准则关系着校园内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在校园里,大学生身为校园的主体,应肩负起推动建设文明校园,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责任。
时刻谨记遵纪守法,遵守校规院规、不做与规定相反的事,加强自身对社会公德内容的认同感,并知行结合。我国是礼仪之邦,学生在与教师、学生相处过程中,应保持礼仪规范,礼貌待人,尊重师友,在别人有需要帮助时及时施以援手,爱护校园公物、校园环境。
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
道德强调要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文化意识,使他们懂得大德,尊重公德,严格约束私德,最终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慈的人。
要想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明白每个公民的文明反映了国家的文明状况,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自觉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人群,其自身的公德意识与行为代表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面貌。
社会公德认同的提高与实践行为的落实,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遵守社会公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应在生活中贯彻社会公德规范,将遵纪守法认知铭记于心,始终坚定执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要求,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及时施于援手,养成文明礼貌的优秀品格,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学习谦逊、宽容、自我反省与自律。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改正固化的思维定势、固定的行为模式等,从而养成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
总结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积极主动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就包含在其中,为了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除了社校家三方外部环境联合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能够自我建设。
大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发展也都是不尽相同的,实现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知行统一,加强大学生的公德认知必须以学生进行自身社会公德建设为助推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