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01.
大众媒介的两种影响
大众传播提供了新闻、信息与知识,文化享受和娱乐等服务,但它又并不仅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西方早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
02.
大众媒介的乐观主义的观点
(1)布莱士的观点: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为代表,在1889年出版的《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布莱士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现实的舆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过传播而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舆论)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报刊作为核心的传播媒介起着重要的作用。
报刊的三种重要功能,使它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推动力,即:(1)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2)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3)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发挥这三项功能,就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进而让媒介发挥本质作用。
(2)塔尔德的观点:法国学者塔尔德在1901年出版的《舆论与群集》一书中,塔尔德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与作为物理人群的“集群”不同,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公众由“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的个人组成,能够通过报纸了解公共事件,并能够公正、冷静地进行思考。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而社会也将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3)库利的观点:美国社会学者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一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而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进而促进舆论的成长。
瓦叔注:
这一个题也是一道隐藏的简答题,甚至是论述题。一定要背。
对这这部分还可能会有另外一种考法,也就考察“塔尔德对于传播学的贡献、库利对于传播学的贡献”。所以,塔尔德不止模仿律,库利也不止初级群体和镜中我,一定要写全,才能保证不丢分。
03.
大众媒介的悲观主义的观点
(1)对法西斯主义的担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得大众传播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两次大战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给社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光明,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破坏性的、可怕的力量。基于这种认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逐渐带有了怀疑和否定的性质。
(2)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的担忧: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功能,清水几太郎的“心理暴力”论。认为大众媒介会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此后,对网络文化的观点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批判。
04.
大众媒介观点的总结
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因此,脱离开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单纯地讨论大众传播的“善”与“恶”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瓦叔注:
对于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的探讨,是经久不衰的论述题,而且有许多变形。除了郭庆光老师上面讲的大众媒介以外,考题中还会考察社交媒介,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等对社会的影响。
对于这些题目来说思路其实差不太多,先谈正面影响,再谈负面影响,再谈总评。从各种媒介来看,正面影响一般是拓宽信息传播范围,促进社会成员交往,提高传播效率,减少传播成本等;
负面影响一般是关于增强传播垄断,造成信息鸿沟,传播工具理性等。
但无论好坏,最后都可以把7.324这条总评加进去,如果有基础的同学还可以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等指出媒介与其受众和社会环境组成的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善与恶都要结合特定的传播情境来分析。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01.
信息环境
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做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信息环境中的信息不仅是单纯的信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02.
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以及信息本身的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它能够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凸显某类信息让它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同时它不必通过某种社会组织或群体的中介而直接抵达众人,所有这些因素使它在信息环境形成的过程中,拥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03.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观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04.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
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正如藤竹晓指出的: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现代人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瓦叔注:
既然郭庆光老师说了,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那么为什么拟态环境和信息环境要分开呢?这里其实有一个微小的差别,因为拟态环境原文是“pseudo-environment”,“pseudo”强调“模仿,或者不是正品”,因此它更加强调这种特殊的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可能对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要考查李普曼的思想贡献,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或者我们要说明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有一定的偏向,则以“拟态环境”更好。反之,如果我们只是一般性的描述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能力及其影响,则信息环境更好一些。
拟态环境是考察高频知识点,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它弄明白。这个概念其实不难理解,但是围绕拟态环境有三个常见问题:
一是拟态环境和其他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许多同学经常会问:拟态环境和把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拟态环境和涵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的确,二者有交叉,但是根本原因是拟态环境正是对媒介造成的社会影响的总概括,而这个社会影响正是把关、涵化、议程设置等一系列媒介传播的结果。因此把它和各个理论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二是拟态环境和网络传播之间的关系。拟态环境在网络传播中的体现非常明显,而且有分化的趋势(例如由于算法和个人兴趣导致了媒介内容差距很大,从而导致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非常不同,导致了不同人面对的拟态环境也非常不同)。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下的拟态环境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可以参看《网络传播概论(第五版)》。
三是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最典型就是金融和股票,有时候媒体对某个公司经营遇挫的新闻会造成公众对这家公司的实力产生怀疑,进而真的可能造成这家公司顾客减少,销售锐减,收入下降。从宏观角度来说,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也是整个“媒介化”过程的一部分(什么是媒介化我们后面会介绍)。对了,注意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藤竹晓提出的,不要全当李普曼一个人的贡献!
不用被考不到的课程而捆绑;
不用被做不完的题目而遗憾;
不用被用不上的服务而提价;
不用被报不满的小班而纠结;
只用999
每个人都能够轻松的选择自己的学校,
开始自己的考研之旅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