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公司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是保险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体现保险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统一的最直接具体的体现。
2023年1月30日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
《燕梳新学堂》的同学们,就“风险减量服务”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来自不同主体各层级的同学们,以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于“风险减量服务”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并进行了合理的展望,同时对于推进风险减量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做了思考。
以下是部分同学在《燕梳新学堂》第一期同学群里的交流讨论内容分享:
施老师:这个话题大家可以学习思考。这也是我最主张的财险公司的社会价值体现。其实公司只要真正体现了社会价值,也就一定会有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是最广泛、真实的社会需求,是社会的痛点难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必然具备和实现商业价值。
谢同学:保险姓保,回归本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高同学:大家可以参阅王和总文章,《保险:从等量管理到减量管理》
施老师:《施辉:科技如何在改变保险中改变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转发的我的此篇小文,核心要义也是在努力实现保险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统一的基础上,结合科技的发展进步,以保险科技为创新动力,谈保险如何更好的发挥风险管理职能。
高同学:可以结合前几天那篇春节回乡见闻思考医生其实是在做风险减量管理和服务,而目前保险偏向风险管理的末端,如果能前移,提供风险预防和减量,那也会被更多人认可和尊重。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行业都在百姓心中有一样的被尊重感,但做好自己最关键。
金同学:保险就是保险,就是做风险减量的事情。以此体现社会价值。
谢同学:先有社会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商业价值。
金同学:我们要做纯粹的人,也要回归纯粹的保险事业。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有了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我们个人才会有价值。
邢同学:风险减量一直在提,但是目前基本还是损失补偿,千人千面,传统财险公司感觉目前对消费者的差异化定价和服务做的不如互联网巨头,在加大数据和科技的研究的前提下,感觉可以先在车险领域开始普及尝试,能有更多的数据,普通消费者也容易感知到,寿险小白一点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余同学:风险减量,体现价值。需要更多专业平台、人才,科技融合探索,不能停留在理论和指导:
1.事前风险预防:如风险演练和培训,自然灾害前的前置查勘和评估,ADAS在车队应用,暴雨来临大数据低洼社区车辆转移等等。
2.事中风险施救:更多需要专业公司深度参与,给予减损奖励,无人机和车联网在农险和车险。
3.事后损失补偿:残值回收,旧件修复,当消费理念变化车辆仅是代步工具,外观件修复不再要求原厂件或可自行修复时,也是一种风险减量的体现。
在实务中,还需要更多鼓励创新,比如在产品定价上给予保险公司更多自主权,在组织架构上风险管理部不仅仅是等级评价和数据报告,是否可以参更多与风险减量的实务中。
高同学:风险减量管理就是改造保险的形象,不再是出事后赔钱,而是真正给客户提供不出险的专业支持,在客户体验上这是颠覆式的变革。
毕竟,财产险的风险补偿原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出险对客户精神、时间,甚至情感上的伤害等等。
需要两个突破点:一是服务产品化;二是去中心化(险企必须拥抱各类TPA,不能总想大而全,啥都自己干,之前施总讲的生态圈总也没起色其实也是这个问题,保险要融入大生态,找好定位,甘愿作配角,闷声发大财,不要总想着当主角,以我为中心建立生态。
这篇文章可以参考,《险企事故预防新纵深,中国人寿财险“昌乐模式”除隐患》
杨同学:风险减量主要就是把目前传统保险的事后赔付前置到事前预防和事中减损,从传统保险赔付向“保险+服务”转变。
目前业内看到做的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有:网络安全责任险,和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网络安全管理闭环;IDI和工程咨询公司合作、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和绿色认定机构等等,当然还有电梯维保,都是风险减量的典范。
唐同学:健康险现在也在大量探索健康服务内容,通过日常健康管理追踪降低被保人的发病率,从而降低赔付率,其实也是一种前置的风险减量。
传统大额、低频的赔付特征已经不满足客户需求,相反高频的风险管控服务才是共赢的选择。
谢同学:不是现在的保险公司不想做风险减量,而是考核导向压的倾向短平快,在任期内完成考核就好了。
风险减量说起来容易,但是确实很难、花成本且无法立竿见影的。
麻同学:嗯,具体操盘者的任期考核确实容易导致短平快,通过技术和费用手段进行风险筛选大于风险减量。
王同学:阅读了银保监关于风险减量服务意见、负责人答记者问等3份文件后,做一些小思考。
文件目标和定位在财险公司拓宽服务范围,利用自身n优势,助力投保企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实行减少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损害,财险公司(服务前置降低成本)与投保企业(保司助力风险减量)共赢。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比如自身核保规则、理赔数据总结出的事故易发生风险点等应用到投保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实现风险前置管理,需要更多创新。
服务形式:风险评估、预警、培训、救援等;高科技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