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学科播报
编辑
哲学、史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化学
研究方向播报
编辑
A:体育教育学
B:体育社会学
C:体育行政管理
D: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E:体育经济与产业
F:体育新闻与传播
培养目标播报
编辑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学基础,能在体育机构胜任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和业务管理工作,又能承担体育理论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学的高层次人才。
形成历史播报
编辑
20世纪90年代体育运动和体育学科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体育学以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的创立。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二级学科专业已不能完全概括和体现迅速发展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特征。顺应国家学科专业调整(1998)的趋势,体育人文社会学以新的二级学科专业的新面目出现,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协同构成我国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体系。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三级学科则突破传统体育理论、体育史的一般范畴而深入到体育社会现象的各个层面。
体育人文社会学一直是湖南师范大学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学科。1990年湖南师范大学就开展在学科教学论硕士点上培养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1993年获得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后一直在培养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学科专业调整后又很快于2000年取得新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新的硕士专业点不仅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也是全国师范大学中仅有的3个同类专业硕士点之一。
目前,该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生机勃勃且发展潜力大的教学科研队伍。12名教师中有教授7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名,在读博士2名,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已形成了以李艳翎、金育强和荆光辉教授分别领头的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与评价和学校体育教学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基本特征是既注重宏观研究、紧密联系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直接为国家体育宏观政策的出台和调控,为实施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提供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又结合社会体育的学校体育实践,解决人才培养、社区服务、基层管理和体育教育等重要问题。如湖南省竞技体育在第27届奥运会上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运动项目战略布局的科学性。运动项目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就凝结了该学科李艳翎、金育强教授等的理论科研成果。特别是金育强教授参与研究的“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纲要”,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本学科理论结合实践,既具有鲜明的特色,亦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质的体现。
发展前景播报
编辑
目前,本学科整体上已达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局部上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学科标准。“九五”期间,本学科参与完成了国家教育或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6项,主持完成了10余项省部级课题,完成其它各类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10余种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30篇,多次获省部以上教学科研奖励。2001年李艳翎、金育强教授各有一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2002年李艳翎、龚正伟又各有一项国家“十五”教育规划课题立项。
本学科的发展,既注重国内交流,又注重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争取参加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适时承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并与日本岛根大学、中京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不断拓展学科发展的视野和空间。
总之,本学科与国内先进学科相比较,虽然创立较晚,一时存在青年教授多但知名度不高、研究方向需要拓展、研究经费需要加大投入等问题,但起点高、进步快。面对社会的变革,依靠社会、政府、学校的支持,本学科一定能尽快缩小差距,甚至出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自治区重点学科)新疆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起源于1972年新疆教师培训部体育系,伴随着学校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与学术积淀,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壮大。2003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获得硕士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被确立为校级优先发展学科,2010年获得自治区重点学科立项。
学科目前已形成少数民族体质与健康、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新疆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三个稳定且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极富潜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科研成果丰硕,学科平台多样,以其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自治区居于领先地位。
一、学科概况
体育人文社会学依据自治区及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拓展学科研究领域,结合地域特色凝练研究方向,建立和完善学科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积极创造“区内领先、西部前列、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声誉,在区内同类学科建设中处于“唯一”和“第一”的领先地位,已经成为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和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库、智力源和示范点。
以新疆独特的多元文化为研究基础,广泛开展新疆体育人文和社会现象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民族性、地域性”学科特色;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充分利用区外无法享有的民族文化研究资源,积极开展新疆与中亚跨境民族的跨文化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不足,形成了“国际性”学科特色;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将体育文化研究成果在自治区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广泛应用和积极推广,形成了教学、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性”的学科特色。
二、学科优势
(一)学术力量雄厚
本学科学术队伍共有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博导1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10人。学术骨干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群众体育科研先进个人2人,开发建设新疆先进个人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国际、国家级裁判11人。
(二)学科平台多样
本学科拥有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新疆多民族体质健康与评价实验室)、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展室、国家级特色专业(体育教育)、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体育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两个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四个中心(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心、中亚地区跨境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新疆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新疆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三)科研成果丰硕
本学科完成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6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78篇,EI、ISTP收录26篇;获各类教学科研奖120余项。本学科还长期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讲学指导,承办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与内地众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科合作关系,在国内学术领域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四)实践效果显著
本学科研究成果在自治区广泛推广,被授予“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第三次群众体育调查先进单位”“自治区妇女健身活动示范站点”等称号。
在未来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将继续秉承“立足新疆,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宗旨,不断凝炼学科方向,进一步挖掘本学科资源潜力、发挥人才优势、拓展研究平台、提升创新水平,继续打造“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实践性”的学科特色品牌,努力把本学科打造为自治区与中亚体育学术交流的“先锋队”、内地开展中亚国家体育研究的“桥头堡”和全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排头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