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关心他人是大多数文化希望其社会成员获得的价值观。从婴儿期开始,父母就开始鼓励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对1~3岁儿童的研究均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2另一项研究的被试是5~6岁、7~8岁、9~10岁和13~14岁儿童,给他们提供机会:一是分享(给糖果)﹔二是助人(主试拿一盒笔,有意不小心洒落)﹔三是自愿为贫困儿童服务(做手工礼物去看望孤儿院儿童)。结果表明这三种行为都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亲社会行为具有稳定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够持续几个月。根据4~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够预测他们19岁时的亲社会行为。
但是,有人所作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发现,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变化的方向有正有负,没有必然的连续性(70多例研究,1~16岁儿童)。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
(1)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自我概念训练对8岁以下儿童效果不明显;
(3)榜样示范。
模仿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增加。张莉对大、中、小班儿童进行了三周的干预训练,比较了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在小班、中班的效果优于在大班的效果,榜样训练在各年龄班的效果差异不明显。同时,移情训练和榜样训练的效果在幼儿初期和中期无显著差别,但是在幼儿晚期,榜样训练的效果在幼儿的玩具和奖品分享行为上比移情训练的效果更好。
文化与亚文化、父母的价值观念与教育方式及大众传播媒介同样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电视节目至少能在短期内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态度。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
研究还发现,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一些亲社会行为较多的儿童同样会有侵犯行为,而侵犯行为较多的儿童也表现有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和亲社会非利他行为可以同时发生,但是亲社会利他行为则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
//END
文章出自《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