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2022年313统考选择题训练西汉60题!!

2022年313统考选择题训练西汉60题!!

2022年313统考选择题训练西汉60题!!2022年历史学考研313统考训练题之中国历史的开端2022年313统考夏商西周选择题模拟题40道2022年

西汉初期出现的社会问题_西汉初期社会问题_西汉初期社会状况

2022年313统考选择题训练西汉上(40题)

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公元前127年,又“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他这样做是为了

A.促进全国商业的发展B.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C.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D.打击豪富以加强集权

2.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楚汉战争。象棋之争中,任何人皆可成为胜利者,而楚汉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打败项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善于用人B.后方巩固C.战术正确D.得民心

3.《汉书·礼乐制》记载:“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当时“拨乱反正”主要是指()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B.郡国并行国家安定C.布衣将相励精图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变化反映了

A.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C.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5.西汉初,陆贾著《新语》,将秦亡的原因归结为暴政和过度压榨人民,指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其意在()

A.宣扬无为而治B.反对汉承秦制C.重建社会秩序D.追求小国寡民

6.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慰问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这反映了当时

A.丞相职权范围宽广B.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

7.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刘邦、萧何相继去世后,宰相曹参对萧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出现了“萧规曹随”现象。材料反映出汉初()

A.政治制度未出现创新B.出现了崇道抑法现象C.治国政策颇具连续性D.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8.《史记·吕太后本纪》称刘邦皇后吕雉临朝称制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

A.厉行盐铁专卖,重视农业生产

B.颁布推恩令,国家统一稳定

C.奉行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

D.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

9.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是下列哪种思想实施的结果()

A.儒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

10.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正确的是()

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东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C.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一直是汉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的内容

11.汉初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

12.对于“文景时代”的赞美,员自汉代已经见诸史书,但明确的“文景之治”的说法,很可能最早出自店朝人笔下,白居易曾写道:“虽成、康、文、景之理(治),无以出于此矣。”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书实是

A.汉代的统治者不提倡歌颂治世

B.“文景时代”寄托了后世人们的美好愿景

C.唐朝人的说法主观臆断不自信

D.汉代史书对“文景时代”的记载客观公正

13.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易风移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表明()

A.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秩序

B.郡县制全国推行致秦朝速亡

C.郡国并行在汉初有合理性

D.民族大融合到汉初尚未出现

14.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①君主专制②郡县仍然作为基本的政区体制③强干弱枝④通判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15.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了“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无为而治”政策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B.封国不满朝廷推行黄老之学

C.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主张

D.封国实力日益增强,与中央分庭抗礼

16.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A.实行“无为而治”B.分封同姓王C.平定七国之乱D.建立中朝制度

17.由于汉初的政治决策失误,导致地方王国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甚至引发了“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B.平定“七国之乱”C.颁布“推恩令”D.设置刺史

18.西汉初年,晁错向汉文帝上奏《论贵粟疏),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使天下人入票子边,以受爵免罪”。晁错的奏疏

A.意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重视商业的发展C.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D.旨在控制农业劳动力

19.西汉文景时期的大臣晁错曾两次提出建议:向北部边疆移民,“先为室屋,具田器……赐高爵,复其家(免除其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晁错提出该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王国势力B.加强边疆建设C.实行休养生息D.缓解人口压力

20.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晁错意在

A.主张实现农工商的协调发展

B.指出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危害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政策调整

D.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

21.《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

A.耕作方式发生改变B.农耕经济高度繁荣C.休养生息成效显著D.儒家仁政得以实施

22.颁布推恩令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23.《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推恩子弟赢得了地方诸侯的支持

B.酎金夺爵加强了专制皇权

C.推恩子弟和酎金夺爵都是为了削弱王国的势力

D.推恩子弟和酎金夺爵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4.汉武帝派到地方去监察地方官员,抑制、打击地方豪强的官吏是()

A.御史大夫B.刺史C.司隶校尉D.太尉

25.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意在()【2021年313】

A.吸取前代速亡的教训B.打击地方势力C.扩大汉王朝统治区域D.推行抑商政策

26.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明确规定刺史监察的范围,即“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逾越故事,信意举动,妄为苛刻”,要受到惩处。由此可知,汉武帝的“六条问事”()

A.有限制刺史权力之意B.不利于刺史履行监察职责C.意在用刺史牵制郡国D.防止了刺史与地方官勾结

27.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宋代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C.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范式

28.西汉朝官自汉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又称内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管理体制B.维护皇位世袭C.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D.体现高度中央集权

29.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A.“外朝”和“中朝”B.侍中和丞相C.“中朝”和“外朝”D.御史大夫和太尉

30.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后控制的区域是

A.临洮羌中、渔阳辽东B.葱岭以西、天山南北C.渤海黑水、陇山燕山D.阴山以南、河西走廊

31.“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对汉通西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A.张骞B.蔡伦C.卫青D.霍去病

32.《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指的是()

A.开辟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B.张骞得到西域各国信任C.实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3.西汉初期,在南方、西南等边疆地区,除中央设立郡县,任命太守、县令外,还任命土长为王,如“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上)赐滇王王印”。西汉初期在南方、西南地区任命“土王”这一举措()

A.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地位B.推动了郡县制的推广C.开创了管理边疆新模式D.受制于社会经济基础

34.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其做法旨在()

A.统一财政经济B.打击王国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方便赋税征收

35.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推行了“均输平准”制度。均输法是政府向若干郡国派遣均输官,均输官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平准法是政府在京师设平准官,进行官营商业的管理。这些制度

A.不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导致了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

C.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的稳定

36.推行“算缗”“告缗”政策的是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宋太祖

37.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此举()

A.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

B.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

D.沉重地打击了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

38.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是敬鬼信神祈求长生的昏君;撰《汉书》的班固却对汉武帝赞赏有加,认为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司马光则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材料最能说明

A.历史是一种解释B.历史可以随意解释C.历史很难有真相D.时代影响历史解释

39.汉宣帝时期,“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这说明()

A.宣帝重视官吏的稳定与激励

B.宣帝时期官员的选拔手段多样

C.宣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

D.宣帝时期官吏的任免收归中央

40.自汉高祖刘邦后,汉代皇帝谥号依次为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孝宣帝……谥号中“孝”体现出()

A.嫡长子承袭的原则B.事亲事君伦理道德C.推行独尊儒术方略D.宽厚待民仁政表范

2022年313统考选择题训练之西汉下20题

1.“博士”这一名称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注: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上述材料反映了()

A.百家争鸣局面在汉代再现

B.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C.习儒学是入仕的唯一途径

D.儒学黄老之学融合发展

2.汉武帝时代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就是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独尊儒术”使儒学由私学转化为官学,学术与政治融为一体。儒学的官学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

A.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B.儒学与选士制度相结合

C.论证专制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的合理性

D.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据学者研究,西汉公卿中没有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吕后时占40%,景帝时占33.3%,而自武帝兴太学,以明经取士后,这一比例下降到10%,宣帝时为4.6%,公卿中几乎没有非文化者了。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汉()

A.学校规模的扩大B.中央掌握人事任免权C.文化知识的下移D.官员文化素养的提升

4.西汉武帝时除在中央设立太学外,还在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使教育被儒学所垄断

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

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

5.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的积极作用主要有:()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②有利于改变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③有利于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④有利于民间形成积极向学的风气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7.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A.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

B.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

C.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

D.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

8.“举孝廉”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建立者是

A.隋文帝B.汉武帝C.唐太宗D.武则天

9.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其中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统治集团的阶级基础

C.有助于选拔各类治国人才

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

10.《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11.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A.主张约束君权B.支持君权神授C.迷信崇拜君权D.主张“大一统”

12.以其学说“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家是

A.孔子B.韩非子C.董仲舒D.朱熹

13.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据此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

14.汉宣帝教育太子曾说:“汉家白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知汉宣帝()

A.主张以王道治理国家B.想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C.倡导法家的治国理论D.主张儒法并用

15.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治理黄河而名垂青史的水利专家是()

A.王景B.李冰C.杜诗D.田蚡

16.董仲舒针对“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形势,建议汉武帝()

A.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削弱诸侯国势力D.建立太学

17.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18.公元前60年,汉政府在乌垒城设置了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是()

A.北庭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澎湖巡检司

19.西汉后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外戚王莽以“授命之符”摄行皇帝之事,得到官员和博士们的认同,甚至颂扬。这反映了()

A.外戚集团是皇权的附属物

B.董仲舒的新儒学深入人心

C.专制皇权遭遇挫折和挑战

D.推恩令导致刘姓孤立无援

20.两汉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乱政的根源在于()

A.皇帝年幼无知无能

B.外戚宦官内心昏暗贪恋权势

C.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D.外戚宦官接近皇帝便于夺权

2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等,这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的实质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君主权力过度集中

上一篇: 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下一篇: 【新高考-可下载】易混易错0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